9月29日,日本多地相继爆发了针对政府移民政策的小规模游行。无论是在北海道,还是在大阪,都能看到部分民众举着标语,抗议“外国劳工涌入”。而导火索,正是日本政府此前宣布的一项计划:为了缓解国内劳动力短缺,特别是在IT、工程等关键领域,日本将引进5万名印度技术人才赴日工作。消息一出,社交媒体上甚至出现了一些“预言日本未来”的讽刺图片,描绘日本街头“印度化”的场景,迅速引发争议。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关于劳工和移民政策的争论,但其实,它揭示了日本社会在面对全球化浪潮时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迫切需要外来劳动力支撑经济,另一方面却又出于狭隘的认知与利益考量而排斥他们。
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根据日本政府的数据,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超过29%,意味着每三个人里,就大约有一个是老人。与此同时,日本的出生率却连年下降。
这种人口结构的失衡,直接导致了劳动力的锐减。尤其是在IT、工程、护理、制造等领域,本土年轻人数量不足,企业招聘困难。日本厚生劳动省的预测显示,到2030年,日本可能缺少超过600万人口的劳动供给。这不是一个可以靠加班或延长退休年龄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的“人荒”。
在这样的背景下,引进外来劳工几乎是唯一的解药。特别是印度,拥有庞大的年轻人口储备,同时在信息技术、工程研发等领域享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引入印度技术人才,不仅能缓解日本的劳动力短缺,还能帮助其在数字化和人工智能竞争中保持一定优势。
然而,当日本政府宣布这一政策时,为什么会有一部分日本人选择走上街头抗议?表面理由是担心“外来人口抢走工作”,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日本社会对外来移民长期以来的排斥心态。
首先,从利益角度看,一些日本本土劳工认为,引进印度人可能会压低工资,或者让自己丧失就业机会。这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零和思维”,他们把就业市场想象成一个固定的“蛋糕”,多一个外来者,就意味着自己分到的少一些。
其次,从观念角度看,日本是一个文化同质性极高的社会,对“外来者”天然存在隔阂。长期以来,日本人自视为单一民族国家,他们对于大规模引进外国劳工一直有一种本能的不安感,担心文化冲突、社会治安乃至国家认同受到挑战。这也是为什么哪怕是人数不算多的5万印度人,依然会引发抗议和恐慌。
但这种担忧,本质上是一种短视与误解。
比如,“外劳抢饭碗”这个说法听起来合理,但却违背了最基本的经济学常识。因为工作岗位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数额,而是伴随经济发展动态变化的。
举个简单例子:如果没有外来技术人才,日本的IT企业可能发展缓慢,错过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红利。企业无法扩张,就不会创造更多岗位;相反,如果引入印度工程师,企业项目得以推进,市场份额扩大,就会带来新的就业机会:不仅是程序员,还包括管理、销售、服务等周边岗位。
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经济越繁荣,就业总量越大,工资水平也会提高。外来劳工并不是来“抢饭碗”,而是一起“把蛋糕做大”。如果拒绝他们,日本经济将长期停滞甚至萎缩,真正受害的,反而是本土年轻人。
从全球视角看,资本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是现代经济繁荣的关键机制。资本需要寻找效率最高的地方去投资,而劳动力则会向机会最多、报酬更高的地方流动。当二者能够自由对接时,就会形成一种“共赢”的格局。
日本的情况正是典型:资本有,但缺劳动力;印度则恰恰相反,有大量年轻人才,却缺少足够的高薪岗位。如果两者能够结合,就能创造双赢:日本企业得以发展,印度劳工获得更好收入,最终促进两国经济的共同增长。
更重要的是,这种流动不只是经济层面的,还能带动文化交流和社会创新。不同国家的人才汇聚在一起,往往能激发新的思想碰撞,推动技术进步。排斥外来劳工,就会错失发展机会。
另外,抗议外来劳工,看似是维护本土劳工的利益,实际上却是一种短视行为。长期来看,这种思维只会“害人害己”。
害人,是因为这些抗议行为既是在剥夺外来劳工的工作机会,也会导致日本企业在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失去竞争力,连锁反应波及范围更广。害己,是因为日本普通劳动者自身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因为当经济发展停滞,本土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工资水平和生活质量均会下降。
事实上,日本过去几十年的“失落”,部分原因正是源于这种保守与排外:错过互联网浪潮,错过移民红利,结果就是长期的低增长与社会活力的衰退。如果日本社会不能跳出“外劳抢饭碗”的误区,那么在未来的几十年,它可能会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越发边缘化。
而日本引进5万印度人才引发的抗议,实际上折射出的是一种社会心态的矛盾:既渴望经济发展,又害怕外来者带来的变化。可事实却是,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已经是摆在日本面前的现实困境,拒绝外劳就等于拒绝未来。
我们必须认识到,工作岗位的数量并不是固定的,经济繁荣发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更高的薪资水平。而资本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不仅是对日本有利,对每个国家来说都是同样的道理。短视的排外心理,只会让社会在保守中陷入停滞,最终伤害的还是本国民众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