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10月22日报道,美国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联邦政府债务总额已首次突破38万亿美元大关。这个数字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负近11万美元的债务,足以让一个新生儿从呱呱坠地就欠下一笔巨款。然而,吊诡的是,看似沉重的国债负担,对美国联邦政府而言却未必是坏事,反而可能成为其扩张权力、维持运作的“利器”。那么,为什么欠款越多,对华盛顿那帮掌权者越有利?今天我们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荒唐逻辑。
美国国债的本质是联邦政府以国家信用和未来税收为担保向公众借款。但关键在于,政府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它只是一个财富的消耗和分配机构。当政府举债时,承诺用未来税收偿还,但这笔钱并非由决策者(如总统、议员或官僚)个人承担,而是通过强制征税转嫁给全体国民。这意味着,无论债务规模多大,公职人员无需动用自身财产偿还,也不会直接受损。例如,拜登或特朗普在任时举债,卸任后无需负责;甚至债务违约时,他们也不会破产或担责。这种“花别人钱不心疼”的机制,使得政府敢于不断借债,而无后顾之忧。
普通人家要是欠了一屁股债,房车被抵押、资产被冻结都是家常便饭。但美国联邦政府欠债,却完全是另一番光景:举债时,它以国家信用和未来税收作担保;偿还时,它靠强制征税来填坑。换句话说,债务本质是“预支”民众未来的劳动成果。举个简单例子:这就像张三以全村人的名义打白条借钱挥霍,还钱时便向村民们挨家挨户摊派。拜登、特朗普之流在任时大发国债,卸任后拍拍屁股走人,连本带利的负担全甩给了纳税人。更讽刺的是,国会所谓的“债务上限”形同虚设——每次债务触顶,就立法调高上限,美其名曰“风险可控”,实则是给无限借债开绿灯。欠债还钱的天经地义,在这里成了“我借钱,你还账”的强盗逻辑。
更为关键的是,由于联邦政府本身并不创造财富,其收入均来自对民众的征敛,而欠债越多反而会成为其扩权的理由和借口。美国联邦政府债务越多,意味着未来征税的规模必须越大,而征税本身就是权力的体现。当联邦政府年复一年赤字运行,它便有了名正言顺的理由扩大税基、提高税率,甚至开辟新税种,即不断扩张权力。可以说,联邦债务膨胀的背后,便是联邦权力触角伸向每个角落的进程。
若私人企业欠债不还,老板得砸锅卖铁甚至蹲监狱。但联邦政府即便债务违约,也无一人需担责——总统、议员、官僚们照样领高薪、享特权。历史上,美国国债曾多次技术性违约,但最终解决方案无非两种:借新还旧,或开动印钞机“债务货币化”。前者把烂摊子留给下一代,后者用通胀稀释债务价值,本质都是让民众买单。这种“击鼓传花”的游戏,使得政府欠款越多,越有恃无恐。
例如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直接撕毁黄金兑换承诺,让美元沦为纯信用货币。如今,美联储常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购买国债,凭空创造货币为政府融资。这一过程如同变戏法:财政部发债,美联储印钞购买,债务瞬间“消失”,但百姓手里的存款购买力却悄悄缩水。可以说:“国债的终极结果就是每个普通民众因负担过重而破产。”
这种模式犹如毒瘤般扩散至全球各国。政客们发现,只要手握货币发行权,就能靠借债维持高福利、大工程,换取短期民意支持。希腊、阿根廷等国的财政崩溃早已敲响警钟,但政客们依旧我行我素。为什么?因为代价由全民分摊,而收益却被权贵截留,即使并不贪钱,也可以用民众的税款来大肆收买民心。这种“花别人的钱不心疼”的心理,催生了全球性的公地悲剧:财政纪律崩坏,通胀成为隐形的税收机器。
尤其当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美国更可将债务成本转嫁全球。各国持有美债作为外汇储备,等于变相资助美国挥霍;一旦美国滥印钞票,全球便跟着遭殃。
许多人总是幻想政府是“机器猫”,能无限派发福利而不必付出代价。但真相是,政府每一分钱都来自民间——要么通过税收“明抢”,要么通过通胀“暗夺”。债务累积的本质,是提前透支子孙未来的财富。当民众热衷于呼吁“更多财政支出”时,实则是在给自己套上绞索。
例如,美国联邦支出中福利占比极高,但这笔钱实则是从纳税人转移给特定群体。若民众一味要求联邦扩大开支(如免费医疗、教育),而不节制债务,就等于默许加大税收征敛。
美国国债突破38万亿美元,表面上看是负担,但对联邦政府而言,却是权力扩张的催化剂。这套机制的核心在于:债务代价由民众承担,而政府借此收买人心、扩张权力。然而,长期来看,这种“寅吃卯粮”的模式不可持续,一切财政危机终将引发经济崩溃。
而要想打破困局,唯有坚守财政纪律,压缩政府开支,让资源回归市场。唯有切断权力扩张的财源,才能终结恶性循环。普通人的自救之道,则是认清“依赖政府等于以身饲虎”,转而拥抱自我负责的自由精神。否则,国债雪球越滚越大,每个人及其子孙都将沦为“生而负债”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