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IT之家报道了一则消息:苹果与腾讯经过一年多的拉锯战,终于达成协议,苹果将对微信小程序游戏内的支付抽取15%的佣金。这场商业谈判的落幕,本应被视为市场自由协商的常态,却再次将“苹果税”这个词汇推上风口浪尖。事实上,“苹果税”并非一个中性术语,而是一个被精心包装、充满误导性的坏词。它用心险恶,因为它扭曲了事实本质,将正常的商业行为污名化为一种强制性的剥削,煽动公众情绪,掩盖了市场经济的核心逻辑。今天,我们就来挖掘这个词汇背后隐藏的陷阱。

首先,什么是“苹果税”?这个说法起源于2017年,当时苹果更新了App Store的规则,要求开发者通过应用内购买(IAP)渠道进行的虚拟交易,包括打赏和数字内容销售,苹果需抽取30%的分成,且必须使用苹果的支付系统。表面上看,这像极了政府征税:一方强制收取另一方的部分收入。但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类比荒谬至极。税收的本质是什么?税收是国家凭借暴力机器,强制且无偿的从公民手中拿走财富,无论你是否愿意都别无选择,一旦拒绝缴税就可能面临罚款或监禁。而苹果的佣金呢?它完全是商业世界中的自愿契约。开发者可以选择是否将应用上架到App Store,苹果并未拿枪指着他们的头;用户也可以选择是否购买苹果设备,苹果公司也无法强迫消费者必须去购买其产品。这就像你走进一家商场,商场要求入驻商家支付租金和销售提成——没人会称此为“商场税”,因为这是公开透明的商业合作。将苹果的佣金称为“税”,无异于将自愿交易混淆为强制掠夺,这是一种语言上的偷梁换柱。
为什么说“苹果税”这个词用心险恶?因为它属于典型的“语言腐败”。语言腐败是指通过扭曲词汇的本意,来误导公众认知,服务于某种意识形态或利益集团。当人们反复听到“苹果税”时,潜意识里会将苹果公司与强制征税画上等号,仿佛它在进行一场粗暴的掠夺。但真相是,苹果提供了价值巨大的平台:它投入海量资源和资金研发iOS系统、App Store的基础设施、安全审核和全球支付网络,吸引了超过十亿高端用户。开发者通过这个平台,以极低成本触达全球市场,赚取丰厚利润。30%的佣金,是苹果为这些服务开出的价格。如果开发者觉得不值,大可以转身投向安卓或其他开放平台——事实上,许多开发者确实这么做了,这正是市场竞争的体现。但“苹果税”这个词,却将这种自由选择污蔑为“强制”,煽动起一种“受害者情绪”,让开发者忽略了自己是受益方的事实。更讽刺的是,那些批判“苹果税”的人,往往同时享受着苹果生态带来的便利;这好比一边自己进入五星级酒店享受服务,一边又骂酒店黑心,实属荒唐。
这种语言腐败的危害,远不止于语义混淆。它扭曲了公众对经济规律的理解,为政府干预市场埋下伏笔。例如,欧盟近年来以“反垄断”为名,对苹果开出天价罚单,理由是苹果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但所谓“市场支配地位”,在自由经济中根本是个伪概念——只要没有行政壁垒阻止竞争,任何企业的市场份额都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苹果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比不足20%,远低于安卓系统,这算是哪门子的垄断?然而,“苹果税”的叙事却将苹果妖魔化,暗示需要“家长式”的监管来“保护”消费者和开发者。这就像一群人在赛跑,跑得最快的选手被指责“不公平”,要求裁判打断他的腿以“平衡竞争”。结果呢?监管的介入往往适得其反:它可能迫使苹果降低佣金,但也会削弱苹果投入创新的动力,最终导致平台创新或质量下降、安全风险增加。消费者看似省了钱,实则失去了更多元及优质的服务。历史早已证明,凡是政府以“公平”之名插手市场,结局往往只会造成双输。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为什么“苹果税”这种坏词能大行其道?因为它迎合了人性中的短视和嫉妒心。人们习惯于将商业成功视为“剥削”,而非价值创造。苹果市值破万亿,赚得盆满钵满,有人眼红,有人不平。于是,“苹果税”成了情绪出口,仿佛批判它就能实现“正义”。但经济学告诉我们:财富不是零和游戏。苹果的收益源于它提升了整个社会的效率——开发者省去了自建平台的成本,用户获得了优秀便捷的使用体验。真正的剥削,是那些依靠政治特权获取垄断利益的行为,比如某些行业通过行政牌照排除竞争,强迫消费者支付高价。与这些相比,苹果的佣金简直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可惜,公众往往抓小放大,捏软柿子,在虚构的敌人身上浪费怒火,在安全的时候最勇敢。
可以说,“苹果税”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坏词。它用煽动性语言掩盖了商业逻辑,挑拨离间,阻碍人们对自由市场的理解。市场经济的核心是自愿交换。苹果没有强制任何人买iPhone,也没有逼着开发者上架App。人们若是觉得规则不合理,完全可以用脚投票:开发者能转战安卓,用户能换用华为。如果我们希望社会繁荣,就该摒弃这类污名化词汇,回归理性:尊重契约精神,认可自愿交易的价值。下次听到“苹果税”,不妨对此嗤之以鼻——因为在一个自由的世界里,真正的“税”只有一个,那就是强制性的政府征敛;而苹果的佣金,只是商业世界中你情我愿的公平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