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道歉了,但这不是胜利,而是耻辱

11月16日,新东方迎来成立32周年纪念日,创始人俞敏洪身处南极,发布了一封内部信,向全体员工致谢。信中,他深情描绘了南极的“浩瀚洁白”和“翡翠般冰山”,感慨当地“几乎24小时充满阳光”的环境让他对“时间的力量与坚守的意义”有了更深感悟。这本是一次企业家与员工的真诚分享,却意外引发轩然大波。有员工在社交媒体暗指老板的“远方诗意”与员工的“辛苦工作”形成鲜明对比,更直白的吐槽来自企业邮箱留言:“看到信中对南极风光的描述,只觉得讽刺。”一周后,11月23日,俞敏洪又写了一封主题为“让我们一起努力”的全员信,再次向员工道歉,并详细解释初衷。

表面上看,这场风波以俞老板低头认错收场,似乎是批评俞敏洪的舆论“胜利了”。但细究之下,俞敏洪的道歉绝非胜利,而是一种耻辱——不是他个人的耻辱,而是社会观念倒退与崩坏的耻辱。当一个人在没有给任何人造成实质性伤害而被迫道歉时,这折射出的是一种扭曲的舆论生态和认知误区。

在这里先给大家讲清楚,作者本人并不喜欢甚至是十分讨厌俞敏洪的诸多言论,或者说俞敏洪有些时候就是自己求锤得锤,但并不能因此就去否认俞敏洪应有的个人权利。

我们来看下,俞敏洪去南极,究竟是游玩还是工作?据他解释,这趟行程既有个人体验的成分,也是为拓展新东方文旅业务,会晤专家、探讨合作。但即便这纯粹是私人旅游,又当如何?企业家也是人,有权支配自己的时间和财富。只要他的行为并未侵犯他人权利、也未给他人造成伤害,外界便无权置喙。然而,现实却是,一封分享感悟的内部信竟被解读为“炫耀”,引发网络声讨,最终逼得俞敏洪公开道歉。

这背后是一种可怕的逻辑错位:许多人将“不喜欢”等同于“受伤害”。员工不满老板在南极抒情,可以理解——谁加班时看到上司游山玩水不会心生落差?但情绪落差不等于权利受损。俞敏洪没有克扣员工工资、没有强迫劳动、没有违约失信,他的信只是个人表达。员工若觉得不妥,既可通过内部渠道反馈,也可选择用脚投票。但舆论却将这种私人情绪上升为公共审判,迫使俞敏洪为“莫须有”的过错道歉。这绝非进步,而是社会观念的败坏:当理性让位于情绪,权利让位于喜恶,我们离文明的距离反而更远了。

现实中,总有人将员工与老板的关系简化为“剥削与被剥削”、“压榨与被压榨”,但这是一种浅薄的误解,完全混淆了合作本质。在市场经济下,双方本质上是平等主体之间的自愿合作。员工入职企业,如同消费者选择商品:企业提供岗位与薪资,员工贡献时间与技能,双方互相选择,自愿缔约,各取所需。新东方几万员工,没人是被镣铐锁在工位上的,如果员工对现状不满,随时都有跳槽的自由。

但现实中,许多人却陷入一种矛盾:既不愿承担创业风险,又眼红老板的收益。这些人喜欢盯着老板的财富,却忽略了其背后的风险。总有劳动者抱怨:“老板赚得盆满钵满,我却只能拿死工资!”此言论忽视了一个关键事实:企业老板承担着员工无需面对的风险。员工每月领取固定工资,无论企业盈亏,旱涝保收;而老板则需投入资本、承担市场波动、决策失误乃至破产之险。这是一种公平的交换:员工用“确定性”换取安稳,老板用“不确定性”搏取超额回报。

然而,公众往往只看到成功企业家的风光,却看不见那些失败企业家们的惨淡。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因为有不少企业和老板创业成功赚到大钱的同时,往往伴随着更多的企业和老板创业失败破产倒闭,当这些老板破产倒闭过的无比惨淡时,人们根本看不到,这就相当于人们总是拿自己普通的收入去和社会上事业最成功收入最高的的人去相比,所以心里总是存在巨大落差,这属于认知上的误区。

另外,对于员工与老板的收入分配,这是市场博弈的结果。只要双方自愿签约,没有欺诈强迫,便是公平交易。员工通过劳动换取约定薪酬,老板则承担剩余风险。若企业盈利,利润归老板理所应当;若企业亏损,员工工资照拿,老板则需兜底。这本是权责对等的体现。

但有些人却持“双标”心态:老板赚钱时,要求“分一杯羹”;老板亏钱时,却又“与我无关”。这无异于耍流氓。试想,若强制老板分享利润,是否也该强制员工承担亏损?显然不能。自愿合作下,各司其职才是正道。若真认为老板赚钱很容易,劳动者何不自行创业?实践会证明,组织生产、协调资源、应对风险、创造价值远非易事,大部分创业者都很难成功,而固定工资则是多数劳动者规避风险、选择安稳的结果。

俞敏洪事件的可悲之处,在于舆论对个人权利的践踏。俞敏洪去南极的行程,无论性质如何,都是其财产权和个人自由的体现。除非他违法犯罪,否则外人无权置喙。但某些人和媒体却打着“共情”旗号,将职场问题放大为阶层对立,煽动仇富情绪,看似是为劳动者发声,实则却在助长社会戾气。这不仅是非理性,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奴役——企图用多数人的情绪强制少数人低头。

这种风气,部分媒体难辞其咎。它们夸大俞敏洪行程的“天价”,渲染“老板潇洒、员工受苦”的叙事,迎合大众的嫉妒心理。其结果就是企业家人人自危,沟通变得谨小慎微,最终损害的是创新和合作精神。历史早已证明,凡是强制干预自愿交易的社会,无不走向普遍贫困。俞敏洪的道歉,非但不是劳动者的胜利,反而是社会理性沦陷的象征——当个人权利让位于情绪宣泄,当合作精神被对立思维取代,我们离文明不是更近,而是更远。

它揭示着当前社会观念的悲哀:权利让位于情绪、合作让位于对立、理性让位于煽动。一件本可通过沟通化解的职场问题,却被舆论放大为不可调和的矛盾;本是基于自愿的合作关系,却被扭曲为对立撕裂的战场。若人们不能认清企业与员工是合作共赢、权利与自由是繁荣基石,对前者进行随意扭曲与践踏,那么今日之“胜利”,必将导致明日之灾难。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