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资本局10月26日的一则消息,让阿里巴巴前董事会主席张勇再次成为舆论焦点。这位从阿里“退休”的前高管,以5354万港元购入香港半山一套豪宅,本是普通的个人财产处分行为,却意外点燃了网络上的滔天怒火。评论区里,指责谩骂如潮水般涌来:有人批判他对国家“没有贡献”,有人痛斥他作为“资本家”割了韭菜,有人怒骂他拿走“人民血汗钱”,更有人直接扣上洗钱、抬价、转移资产的帽子。这些声音,表面上是“正义凛然”的道德审判,内里却暴露了人性中某种根深蒂固的恶:一种在嫉妒驱使下,试图用道德大棒剥夺他人正当权利的野蛮行径。

我们不妨先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张勇的钱,是从哪里来的?
在市场经济中,一个人的财富积累,本质上是一场持续不断的“货币投票”。消费者每天用自己的钱包,为那些最能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投票。张勇在阿里巴巴任职期间,参与打造和运营的电商平台、云计算服务,是否曾为千千万万的消费者、商家创造过价值?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他所获得的报酬,不过是这些价值创造中极小的一部分回报。这并非“剥削”,而是自愿交换下的互利共赢。一个平台服务了数亿人,节省了万亿计的社会成本,其核心管理者因此获得丰厚回报,何错之有?
那些指责他“割韭菜”的人,或许从未想过:倘若淘宝、天猫从未存在,今天我们的购物成本要高出多少?倘若阿里云未曾发展,多少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进程要晚上几年?当我们一边享受着这些服务带来的便利,一边却对它们的创造者咬牙切齿时,这种矛盾本身就已说明问题:我们并非真的反对一个人拥有巨额财富,而是反对这些财富没有流向自己口袋。
再进一步看,一个人对自己合法获得的财产,是否拥有自由处分的权利?这本是文明社会的基石。张勇选择将资金投入香港豪宅,与有人选择购买名表、周游世界,或捐赠慈善,并无本质区别。只要交易合法,他人有何权利横加指责?倘若今天我们可以对张勇的购房行为指手画脚,明天是否就能干涉你晚餐是否该吃鱼翅?是否就能决定你的年终奖该买基金还是该存银行?当财产权的边界被模糊,每个人都将活在他人道德的凝视之下,自由便无从谈起。
这种批判的荒谬性,在一种普遍的双重标准中尤为明显。
同一个人,在作为消费者时,总希望商品越便宜越好,最好能“薅尽羊毛”;而一旦转换身份成为劳动者或旁观者,又希望企业能给出高工资、高福利,甚至呼吁外力强制干预以实现自己的目的。一个人,当自己赚钱时,觉得市场定价天经地义;当别人赚钱时,却又立刻举起“道德”的放大镜,审视其每一分钱的“原罪”。
这种心态,恰如一个寓言:张三辛苦种田,丰收后盖了间瓦房。李四看到后,不是想着自己如何努力,而是聚众指责张三:“你的瓦房为什么比我的茅草房高大?你肯定占了大家的便宜!你应该把瓦房拆了,或者分我一半!”
现实中,这种“李四思维”大有市场,很多人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财富的创造并非零和游戏。 张勇的财富,并非从谁的口袋里“抢”来的,而是通过组织资源、创新模式、满足海量消费者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新价值。攻击创造者,并不会使分配更“公平”,只会吓退潜在的创造者,最终让所有人的蛋糕一起变小。
更讽刺的是,许多骂得最凶的人,恰恰是市场经济的受益者。他们用着淘宝购物,靠着支付宝转账,享受着快递上门,却对背后那个让这一切成为可能的体系及其构建者,报以最恶毒的诅咒。这好比一边乘坐别人造的船过河,一边诅咒造船人“凭什么赚钱”。
这种非理性的仇富心理,为何总能轻易点燃舆论?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人性中的两个弱点:嫉妒心和对复杂世界的简单化理解。
首先,嫉妒是深植于人性的情感。当看到他人拥有自己难以企及的财富时,心理不平衡是本能反应。而互联网给了这种情绪一个绝佳的宣泄口。在匿名和群体效应的加持下,个体更容易放弃理性思考,投身于一场“正义讨伐”的狂欢。批判一个遥远的“资本家”,既能宣泄生活中的挫败感,又能获得一种“道德优越”的幻觉,成本极低,快感十足。
其次,经济学常识的匮乏,让很多人习惯于用简单的“好人/坏人”框架看待世界。他们无法理解市场经济的复杂逻辑,只能将贫富差距归结为“剥削”“欺诈”等易于理解的道德叙事。于是,张勇买豪宅,不再是个人财产处分,而是被简化为“为富不仁”的符号;阿里巴巴的商业成功,不再是千亿次自愿交易的结果,而是被扭曲为“垄断原罪”。这种认知上的懒惰,让谣言和情绪轻易取代了事实和逻辑。
需要警惕的是,这种舆论风潮一旦成为主流,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如果成功者动辄得咎,如果合法财富随时可能被道德审判所否定,那么还有谁愿意冒险创新?还有谁敢于投资长远?当企业家战战兢兢,当资本畏首畏尾,最终受损的,将是每一个依赖市场经济提供就业和服务的普通人。历史早已证明,一个仇视创造者的社会,必然走向普遍贫困。
真正的文明社会,不在于能否实现财富的绝对平均,而在于能否保障每个人在规则公平下的自由发展权。我们应当关注的,不是张勇该不该花数千万买豪宅,而是每个人是否都拥有通过正当途径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每个人的合法财产是否都能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护。
下次,当你想举起道德大棒挥向某个“富人”时,不妨先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也通过努力变得富有,是否愿意接受他人同样的指责?
人性中的恶,往往藏在“正义”的面具之下。 唯有回归理性,尊重逻辑,捍卫每个人——包括我们喜欢或讨厌的人——的基本权利,才能避免让社会堕入相互劫掠的丛林。张勇买豪宅的行为,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光明与幽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