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致富”这四个字,很多人从小听到大。它刻进了许多人的脑子里——仿佛只要肯流汗、肯努力,财富就会自然而然地找上门来。
但现实却给了许多人一记响亮的耳光。你看那工地上日夜不休的民工,田地里弯腰劳作的农民,凌晨就开始工作的清洁工……他们哪个不勤劳?可他们当中,又有几个人真正富起来了?
为什么勤劳和致富之间,并没有画上等号?因为“勤劳致富”这个流传多年的观念,从根本上就错了。
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财富?
很多人以为,只要在劳动,在流汗,就是在创造财富,这就大错特错。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每天不辞辛苦地把一堆石头从家门口的东边搬到西边,第二天再从西边搬回东边,如此循环往复,他勤劳吗?非常勤劳。他创造财富了吗?一分钱都没有。
为什么?因为这些劳动没有满足任何人的需求,也没有解决任何稀缺性问题。财富的本质,是满足人们的需求。饿了你能提供食物,渴了你能提供饮水,累了你能提供休息场所,这些满足了他人需求的东西才是财富。
而劳动也只有在满足他人需求的时候才创造财富。一个不懂做饭的人,会把好的食材变成无法下咽的垃圾;一个不懂市场需求的企业,会生产出一堆没人要的产品。这些劳动不仅没有创造财富,反而是在毁灭资源、毁灭财富。
既然勤劳不能致富,那怎么才能致富?这个答案通俗点说,就是满足他人的需求,为他人创造价值。
许多人认为老板或者商人很少参加劳动,但却赚钱最多,是因为他们奸诈,剥削劳动者。这种错误观念从几千年前的重农抑商时代延续至今。
表面看来,企业家很少参与体力劳动,没有像农民一样辛勤耕作,也很少与工人一起炼钢、造纸或者打磨家具。甚至很多“脑力劳动”企业家也没有参与创造活动,比如图纸设计、营销计划等等。
然而,企业家的职责不是劳动,而是“发现需求、并有效配置资源,进而去满足人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正是因为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智慧,是多数人所不具备的,而企业家的高收入,就是市场对前者正确配置资源所支付给他们的报酬,而市场也很公平,当企业家判断错误做的决策,其结果就是企业亏损,甚至是破产倒闭。
至于有些人看到别人赚到了很多钱,第一反应就是想要“均贫富”,通过福利制度把富人的钱分给穷人。这听起来很美好,实际上却是通往集体贫困的绝路。
如果一个人赚得多就要被拿走多,不是多劳多得,而是多劳少得,其后果就是最有能力的人会选择消极躺平!他们创造财富的积极性受到抑制,社会整体的财富和活力也会萎缩。
而拿到福利的人呢?虽然赚得少,但花得多呀,钱不够花就去拿富人的钱!那少做点,或是什么都不做,富人岂不是要掏得更多?那干脆大家就都躺平了!
而且,福利制度一旦开启,基本上就只能有增无减,继而形成恶性循环。其最终结果只能是财政赤字或破产,继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所以,想要均贫富的结果,无一例外都是社会总体财富的减少和人们的普遍贫穷,最终只能是均贫,而不可能是均富。
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普遍致富呢?
一是保障产权。产权是市场经济之基。改革开放就是一场让所有人产权更加稳定的伟大革命。人们从过去大锅饭里实质上的100%所得税,等待分配生活物资,变成了自我奋斗自我负责,积累属于自己的财富。
有了稳定的产权预期,人们才会不用担心财产朝不保夕,于是激发巨大的生产动能,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外拥有储蓄,这些储蓄转化为资本,投资于长远的生产过程,带来产出的直线增长和财富的雄厚积累。
二是尊重消费者的选择。勤劳致富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前提,就在于人们勤劳生产之下的产品能够满足他人的需要,否则就是无用的东西,勤劳能创造多少的价值也取决于接受方对其价值的认可程度,更需要双方基于自愿达成合意。
农夫山泉的钟睒睒、特斯拉的马斯克能成为首富,没什么复杂的,因为他们生产了众多普通消费者认可的产品。消费者通过认可并购买其产品,使这些人发家致富。所以,在市场经济下,谁发财谁变富,其实归根结底是通过消费者一次次真金白银的购买行为投票决定的,可以说是最公平的制度。
三是积累资本。决定一个社会富裕程度的,是人均资本存量。资本多了,才能启动较长过程的迂回生产,才能提升劳动生产率,进而一方面提高实际工资率,另一方面增加供给、降低物价,使得人们享受到物质丰裕的美好生活。
我们的祖辈之所以如此勤劳也没过上富足生活,因为他们无法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没有资本,劳动生产力低下,产出只够消费,就没有技术进步的可能。
而观念上的贫穷和谬误,比“贫穷”本身更可怕。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不仅仅是利益,还有我们拥有怎样的观念。
“勤劳致富”这个错误观念,让人们把注意力放在“努力”这个过程上,但只有满足他人需求的勤劳才是有价值的,也只有为他人创造价值的勤劳,才能实实在在的致富。
只有当我们彻底认清“勤劳致富”这个谬误,才能真正走上创造财富、实现繁荣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