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贸易战已成为国际政治中的常见现象。我们也总是能够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说贸易战没有赢家,那么,为什么还是有人发起贸易战呢?这是因为贸易战看似是国家之间的对抗,但究其根源,它往往源于国内特定群体的利益驱动,而非真正的国家利益或意识形态冲突。
首先,贸易本质上是个人或企业之间的自愿交换行为。当两个人之间进行贸易时,双方都能从中获益——买方获得所需的商品或服务,卖方获得收入,这本质上是一种双赢的关系。例如,中国生产的物美价廉的电动车进入欧洲市场,欧洲消费者可以用更低的价格购买到高质量的产品,而中国生产者则扩大了销售渠道。这种自由贸易能提升整体经济效率,促进财富增长。
然而,在自由贸易中,并非所有的生产者都能胜出。一些效率较低的企业或行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可能面临倒闭或失业的风险。例如,欧洲的汽车生产商在电动车领域如果无法与中国的产品竞争,就会感到压力。这时,这些竞争失败者不会从自身找原因(如改进技术或管理),而是倾向于寻求外部干预。他们通过游说政府,要求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如加征关税或限制进口以排除外来竞争维持自己的垄断利益,这种行为源于一种短视的自利心理。
所以,贸易战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国内特定利益集团与政治权力者合谋的结果。那些在自由贸易中无法长期生存的企业或劳工团体(如美国的钢铁业或汽车工会)会形成压力集团,集中资源进行政治游说。他们声称贸易保护主义是为了“国家利益”或“民族产业”,但实际上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垄断地位。例如,美国历史上多次贸易战都始于特定行业(如钢铁或汽车)的游说,这些行业希望借助关税来阻挡外国更优质、更便宜的产品。
政客们则往往迎合这些利益集团,以换取选票或政治支持。在美国大选中,摇摆州(如“铁锈带”的工业州)的选票至关重要,政客会承诺通过关税保护本地就业,从而赢得关键选民。特朗普和拜登都曾在对华关税问题上竞相表态,就是为了争取这些群体的支持。这种合谋让贸易战看似是“爱国行为”,实则是一种政治算计:权力者通过干预贸易赢得支持、扩大权力,而利益集团获得了特权保护。
在这个过程中,受益者通常是受保护的行业及其从业者,他们虽然人数少但利益集中,容易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但这种保护主义实质上是以侵害他人的权利为代价的。例如,美国钢铁企业加征关税后,短期内可能保住就业,但代价是美国的消费者被迫购买更贵的产品。受损者就包括国内的消费者和外国的生产者:消费者选择减少、物价上涨,不得不忍受质次价高的国产货;而外国企业则失去市场,蒙受利益损失。
然而,受损方的消费者虽然人数众多,但势单力薄且利益分散,并不容易在舆论中形成声势,而国外的生产者也在他国缺少根基,同样不易得到支持,这种力量的不对称使得贸易战能够轻易发动。而在今天,贸易战的推动者又往往会利用民族主义情绪,将复杂经济问题简化为“我们对抗他们”的叙事,进一步削弱了反对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