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人民日报报道,自10月1日至今,美国联邦政府的“停摆”已进入第32天,创下史上第二长的纪录,距离追平35天的最高纪录仅剩3天。
这场政治僵局让美国社会陷入混乱,其中最令人诧异的莫过于全美约1/8人口——高达4200万人——在11月遭遇“吃饭难”的困境,这些依赖“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俗称“食物券”)的民众,一旦补贴中断,连基本的一日三餐都成问题。

作为全球最发达的国家,美国竟有如此庞大的人口离开政府福利居然连吃饭都成为问题,这绝非偶然,而是福利制度长期侵蚀社会肌理的恶果。
食物券看似是救助穷人的善举,实则是一个精心包装的陷阱,将人拖入依赖与惰性的深渊,最终导致个人萎靡、社会崩坏。
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层温情面纱,看看福利制度如何一步步将美国推向危机。
每个人天生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如果躺着就能领钱,谁还愿意起早贪黑地工作?美国的食物券计划每月为受益人提供约188美元的食品补助,覆盖八分之一美国人口及四分之一儿童群体。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叠加其它不同种类和名义的福利项目后,却足以让许多人选择“躺平”。
试想,一个低收入者若努力工作,收入增加后反而失去福利资格,实际可支配收入可能不升反降,或者虽然比之前的收入略高,但却远远没有之前不用工作的状态舒服;反之,若继续保持之前的“贫困状态”,就能稳定领取福利补贴。这种逆向激励,就像一剂慢性毒药,消磨人的奋斗意志。
由此,食物券制度让领取者陷入“贫困陷阱”——努力工作的边际收益低于福利依赖的净收益。更可怕的是,这种依赖会代际传递。孩子从小目睹父母靠救济度日,自然认为“不劳而获”是天经地义。有数据显示,美国贫困社区中,许多家庭三代依赖福利,工作伦理彻底瓦解。本可成为生产者的年轻人,却成了福利的永久客户,贫穷如遗传病般固化。这种制度不是在救人,而是在制造终身囚徒。
与此同时,福利资金并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钱从何来?无非是征税、发债或印钞。美国的食物券计划每年耗费约1000亿美元,这笔巨资最终还是由纳税人埋单。美国联邦政府通过强制征税从生产者手中夺走资源,转而分配给非生产者,本质上是财富的强制转移。但问题在于:社会上的资源被错配了。本可用于投资生产、创造更多财富的资本,被强制分配到消费领域消费掉了,导致生产萎缩,降低所有人的实际生活水平。
与此同时,福利支出增加货币流通量,而可供消费的实际财货并未同步增长甚至是萎缩的,其结果就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人们手中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下降,也就是钱不值钱了。
而福利制度最隐蔽的危害,是腐蚀社会的道德根基。当“向他人索取”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权利,人们就不再以勤劳为荣,反以钻福利空子为乐。而且福利制度一旦开启,人们会形成惯性依赖,基本上只能有增无减。政客为讨好选民,也不断承诺更多福利,用民众的钱为自己收买民心,其后果便是政府债务不断膨胀。当前,美国联邦债务已突破36万亿美元,福利支出是主要推手。这笔债不会消失,只会通过加税、借债和印钞转嫁给所有人及其下一代。更可怕的是,福利制造社会对立:纳税人怨恨福利依赖者“吸血”,依赖者则理直气壮要求“更多”。不同群体为分蛋糕争得头破血流,这种撕裂,正是美国政治极化的温床。
与福利制度必然走进死胡同相比,奉行市场经济才是活水之源。它不靠强制分配,而是通过自由交换激发每个人的创造力,让财富从无到有。真正的共同富裕,应该是保护每个人的产权,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变富,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水平。
以手机为例:几十年前,手机还是奢侈品,只有富人才用得起;但在市场经济下,竞争加剧、技术迭代,手机价格不断下降,如今普通人也能轻松拥有。这不是福利分配的功劳,而是市场竞争将生产成本打到底线,让奢侈品变成日用品。环顾现实,凡是充满竞争的行业,通常产品物美价廉任人挑选,而消费者认为质次价高的领域则通常充满了重重管制。
然而,面对那些让消费者体验并不好的领域,绝大多数民众的观念却是在不断的呼吁多管一管,而认识不到这些问题正是严苛的管制造成的,人们所呼吁的解决措施,正是滋生问题的根源。
这也正是福利陷阱之所以难以破除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观念。许多人幻想政府是“圣诞老人”,能满足自己的所有愿望,却忘了所有福利支出归根结底都是由民众交税买单。其中有些人是认识不到这个问题,有些人则是认为买单人轮不到自己。
但事实上却是,经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政府通过加税、借债和印钞转移成本和代价时,这些成本和代价经过经济体系的层层传导,恰恰是由那些最底层的民众来承担的。
比如,印钞导致的通货膨胀引发物价上涨,低收入群体受到的影响往往最大;加税打击生产,经济萎靡,企业裁员,通常低技能群体更容易被裁;借债的话则是把这些成本和代价推给下一代。
可惜的是,低收入群体往往又把社会上鼓吹福利主义的声音奉为政治正确和社会良心,那么如果民众的观念不去改变的话,这个问题就是无解的。我们必须认清:生存是自己的责任,一旦放弃这份担当,就等于交出自由,沦为他人的附庸。
美国政府停摆下的“吃饭难”危机,正是一面照妖镜,映出福利制度的本质:它用短期救济换取长期依赖,用道德口号掩盖经济规律,最终将所有人拖入贫困的泥潭。食物券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本身。人们需要做的不是索取更多福利,而是彻底告别福利主义,重返市场经济的正道——那里有真正的公平:每个人自负其责,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唯有如此,人们才能从“福利囚笼”中解脱,重拾开拓者的精神,迎来普遍繁荣的明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