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宪派革命化与清廷的覆灭

读书

帝国的覆没 | 南山书店

在清末的最后几年,立宪派逐渐走向革命化,这一过程深刻反映了清廷拒绝改革、拒不妥协的态度如何加速了自身的覆灭。

立宪派最初寄希望于通过国会请愿推动立宪进程,1909年,张謇发起全国性国会请愿运动,此后一年间,四次大规模请愿浪潮席卷全国,以地方士绅为主的立宪派奔走呼号,要求提前召开国会。

但清廷毫不妥协,拒不开国会、拒不立宪,还对请愿活动进行镇压,这一行为使得立宪派与清廷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911年,清廷的皇族内阁与铁路干线国有政策成为压垮立宪派希望的最后两根稻草。

皇族内阁违背皇族不入阁原则,尽显清廷假立宪、揽大权的私心,让立宪派中最温和者也深感绝望。

而铁路国有政策,清廷未经合法程序强行收回民间铁路公司,引发了大规模的保路运动,尤其是四川的保路运动最为激烈。

清廷对此采取暴力镇压,逮捕甚至开枪打死和平请愿者,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

绅商阶层本是立宪派的主体构成部分,他们原本希望社会稳定,但清廷的政策不断侵犯他们的利益,使得他们对清廷逐渐失望。

当他们的合理诉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不再愿意支持清廷,反而走向了革命。

在辛亥革命期间,立宪派与革命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

武昌起义后,多个省份宣告独立,在这些省份中,立宪派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协助革命党取得政权,在很多情况下甚至成为主导力量。

这是因为清廷的倒行逆施,使得立宪派认识到只有推翻清廷才能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从根本上说,清廷的失败在于其拒绝改革、拒不妥协的态度。

立宪派最初希望通过和平手段推动改革,但清廷的顽固不化使得这一希望彻底破灭。

清廷的顽固不化和倒行逆施,导致其失去了士绅和商人的支持,最终失去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不仅断送了和平转型的机会,也加速了自身的覆灭。

历史证明,正是清廷的所作所为,最终导致了革命的爆发和王朝的终结。

帝国的覆没 | 南山书店

weinxin
tiechui2070
微信扫码关注
观念决定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但我们却是多数人观念的奴隶。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