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辉煌的落幕

乾隆皇帝晚年,将禅让视为自己六十年统治的完美收官,并以此标榜自己为“千古第一全人”。他认为,这一举动不仅超越了历史上的所有帝王,甚至超越了尧舜的禅让之举。乾隆自诩完成了空前绝后的“内禅”,成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这一自我评价,反映了他晚年对历史地位的极度重视与自负。

乾隆一生雄心炽烈,始终以超越历史、创造纪录为目标。晚年,他更是乐此不疲地与历代帝王比较,从疆域、人口、政治安定、军事成就,到年龄、在位时间、儿孙数目,无不在他的比较之列。在《古稀说》中,乾隆特别强调自己是大清开国以来第一位活到七十岁的君主,并自信地认为,在功业和年龄上,他已然成为历史第一。他进一步与历史上的六位长寿帝王比较,认为自己超越了其中四位,元世祖和明太祖勉强可与他比肩,但自己作为继承之君,福气更大,无需经历创业之艰辛。

乾隆四十九年,他的第一个玄孙诞生,标志着五代同堂的实现。这一事件被他视为福气之大的又一证明,成为他在皇帝吉尼斯排行榜上的新纪录。乾隆五十年,他发现自己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并作诗自夸:“七旬登寿凡六帝,五十纪年惟一人。”乾隆五十五年和六十年,他通过年龄、儿孙和在位年代的综合比较,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历史第一的地位。

此外,乾隆还通过“十全武功”自封“十全老人”,并镌刻“十全老人”之宝,表达对自己一生功绩的自满。然而,这“十全武功”实际上拼凑得十分勉强,其中多次战争并未取得真正的胜利。尽管如此,乾隆仍以此标榜自己的伟大,甚至在禅让大典前得意扬扬地宣称,自己超越了尧舜,成为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完人。

关税与贸易
贸易的本质是个人之间的合作,任何对贸易的限制,受损的都是具体的个人。

然而,禅让之后的乾隆并未真正放权。他明确表示,自己只将日常事务交给嘉庆皇帝,军国大事及用人行政仍由他亲自掌控。他规定,退位后仍称“朕”,旨意称“敕旨”,并继续居住在象征皇权的养心殿。乾隆对权力的眷恋近乎失态,甚至对嘉庆皇帝的恭谨表现感到满意。嘉庆即位后,始终以“听皇爷处分”为原则,将自己定位为太上皇的贴身秘书,不做任何决定,不发任何命令,完全符合乾隆的期望。

尽管如此,乾隆晚年并非一帆风顺。嘉庆元年,白莲教起义爆发,迅速蔓延至五省,成为乾隆晚年最大的遗憾。尽管他竭尽全力调兵遣将,甚至通过念咒等方式试图镇压起义,但最终未能取得胜利。这场起义耗费了清王朝大量财力和人力,标志着乾隆盛世的结束。乾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念念不忘平定白莲教的战事,甚至在遗诏中表达了对胜利的期盼。

尽管乾隆晚年自诩为“千古第一全人”,但白莲教起义的未能平定,以及他在权力掌控上的过度执着,都暴露了他晚年的无奈与衰败。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八十九岁的乾隆皇帝走完了他漫长的人生旅途。他的去世不仅标志着乾隆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大清王朝的进一步衰落。

饥饿的盛世
张宏杰代表作。揭示乾隆盛世从缔造到崩塌的底层逻辑看懂了乾隆时代,也就看懂了近代中国深刻剖析乾隆的性格、爱情与统治得失。
小白经济学
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金钱,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帮助你理解世界运行的逻辑和规律。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