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招聘严禁限定985和211高校,有害无利

博客

今天看到热搜中有条报道说教育部门发通知要求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水平,其中提到三个严禁,为了避免有歧义,这里引用报道原文: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

非法信息这条就不用多说了,其自然要面临打击,而歧视性条款我前段时间写过了,就业歧视就是个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的伪命题,今天主要聊下禁止限定特定高校。

其实这个规定还是属于所谓的歧视性一类的,学历歧视嘛,只不过人们都有名校崇拜的心理,985、211名头又足够响,值得单列哈,我看了下通知原文的相应条款是:“各地各高校要严格落实校园招聘“三严禁”要求,积极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这也就是说,想要校招的招聘企业不能限定特定高校。

那么这个禁止规定有什么实际意义或是效果吗?没有。

原因很简单,通常这个校招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企业直接在校园内举行的招聘活动,另一种是在校园外举行的校招招聘会。

那么,搁在第一种情况,不允许企业在招聘信息中发布限定特定高校的内容,那企业直接只去985、211高校进行招聘不就行了,谁能强制这些企业必须去其他普通高校进行招聘吗?明显不能。所以,针对第一种情况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那么第二种情况呢?在校园外举行的校园招聘上,你企业按照规定禁止限定特定高校的话,那其它学校的毕业生不就有机会了?理论上是这样,但现实是如果企业只想招聘985、211的学子,这时候会是什么情况,那些非985、211的学子即使来应聘的话企业照样可以找出很多合理的理由进行拒绝,企业同样可以只挑选985、211的毕业生,这个时候除了浪费招聘企业和应聘学子的时间、精力和成本外,同样没有实际作用。

我还看到有知乎网友说,这样的规定可以增加一些特殊企业能够内部暗箱操作的机会和空间,这种事情我们也管不了,先不关注这个。

而我们通过前面两种情况的分析就可以知道,这样的规定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徒增招聘双方的成本浪费时间罢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还是我之前文章写的,就业歧视本就是个指鹿为马无中生有的伪命题,那么任何所谓的解决就业歧视的措施都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在徒增问题,因为问题本来就不存在,一通操作下来不是制造问题吗?

可能有人理解不了,比如张三只是个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既不是985,也不是211,某企业只招这两类高校的毕业生,张三认为自己被歧视了,要求对这些企业多管一管,最好能严厉处罚。

那么,假设张三去参加校园的招聘会,校招企业有上千家,张三只向其中的三家企业投递了简历,其实张三最想去的也只是其中的一家,那有九百多家企业都没有被张三投递简历,你张三为什么不向他们投递简历呢?是不是心中直接就把他们淘汰了?你张三在心中淘汰他们的标准是什么?你张三的这个淘汰标准和行为是不是对这些企业的歧视呢?要不要对你张三进行处罚呢?

所以,如果张三认为企业按照自身的标准不招聘不符合要求的是歧视,那么应聘者按照自身的要求不投递简历给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企业是不是也是歧视呢?

因此,大家可以发现,这样的逻辑很荒谬,根本就站不住脚,应聘者也不会按照同样的逻辑要求自己,所以我说了,就业歧视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就业或者招聘本身就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招聘方和应聘方都有自己的一个标准,只有双方彼此认可、彼此选择,才能达成合作。

如果只准应聘者挑选招聘方,却不准许招聘方挑选应聘方,这才是真正的搞特权搞歧视。因此,这就是我上面讲的,所有解决就业歧视问题的措施都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制造问题。

最后,我们回到问题的根源,也就是如何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保障水平,这个我之前写过很多次了,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于让企业多起来,企业越多,就业岗位越多,求职者可以挑选的机会越多,一个人的选择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答案显而易见,只有选择足够多,人们才能挑选到自己心满意足的。

那么该如何让企业多起来,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但现实显然不是这样,企业方已经快要陷入人人喊打的处境了,就业环境怎么可能好呢?

人们当下已经陷入了认知错误下的恶性循环,这种错误风气如果不能得到改变的话,未来更多劳动者的处境只会越来越差,如果教育部门真想改善毕业学生的就业处境,就更应该发挥自身的教育职能,引导培养人们形成正确的认知观念,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劳动者当下的处境,否则,在错误的方向上,声音喊的越大,人们只会付出更多的代价。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