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小就被教导要追求公平,但当“公平”被扭曲为“均等”时,一种看似高尚的理念就变成了社会进步的毒药。“不患寡而患不均”这句古话,表面上关心社会和谐,实则隐藏着致命的逻辑谬误。今天,让我们揭开这层温情面纱,看看它为何本质上是邪恶的。
首先,这种思想混淆了“权利平等”与“结果平等”的本质区别。健康的社会追求的是权利平等——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权利,而不是要求所有人必须获得相同的结果。就像一场马拉松,规则对所有人一致,但总有人跑得快有人跑得慢。如果有人要求所有选手必须同时抵达终点,这场比赛就会失去意义。同理,社会中每个人的天赋、努力和机遇不同,强求收入均等就像要求马拉松选手集体冲线,只会扼杀竞争动力。当勤奋者与懒惰者收入相同,当创新者与守成者回报无差,社会就失去了前进的燃料,财富创造只会沦为空谈。
其次,它煽动人性的阴暗面,将嫉妒美化为正义。看到他人住别墅开豪车,心里有点酸溜溜的是人之常情。但文明社会的可贵之处,在于我们能够克制这种本能,转而通过自身努力去追求美好生活,而不是去占据他人的别墅与豪车。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鼓吹者,却巧妙地将嫉妒包装成“社会正义”。他们不是鼓励人们“我也要努力拥有”,而是煽动“凭什么他可以有”。这种思维的危险在于,它把个人失败归咎于他人成功,把解决之道寄托于剥夺他人财富而非自我提升。这看似是在追求公平,实则为抢劫他人寻找借口,最终只会使社会陷入仇恨与撕裂。
更可怕的是,这种逻辑必然导致创造力的枯竭和普遍贫困。社会上的财富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通过无数人的创造和积累形成的。如果一个农民辛苦一年收获的粮食,随时可能被“均分”给不劳而获者,他明年还会努力耕种吗?如果企业家创新的成果必须被“再分配”,谁还会拿自己的财产出来冒险投资?其中蕴含着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当社会激励机制被破坏,就没有人再愿意去努力创造财富,蛋糕只会越做越小,所有人最终都会陷入贫困的处境。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从古罗马的“面包与马戏”到委内瑞拉的福利主义,追求结果平等的实验无不以共同贫困而告终。
最后,这种思想的邪恶在于它的伪善和破坏性。它打着“帮助弱者”的旗号,实则培养依赖心理;它声称追求公平,却制造新的特权阶层。那些主张分配的人,本质是“反社会者”,因为所有的分配都必须建立在对他人自由和财产的侵犯之上。当社会陷入“按闹分配”的恶性循环时,创造财富者被惩罚,不劳而获者却得利,这难道就是公平吗?
所以,“不患寡而患不均”是一剂裹着糖衣的毒药。它看似关怀弱者,实则鼓励懒惰;它声称追求公平,实则制造特权;它许诺和谐,实则引发仇恨。其邪恶不在于它承认“不均”的存在,而在于它用错误的手段去应对——不是通过创造财富去消灭贫困,而是用分配财富制造仇恨与对立,其结果最终只会导向普遍的混乱与贫穷。
真正的共同富裕,应该保护每个人的产权,激励创造,所有人都会受益其中。通过产权保护与自由竞争,激发生产活力与创新,驱动资本积累与技术飞跃。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商品供给极大丰富,价格持续下降。普通人即使技能未变,其收入能购买的商品与服务也呈几何级数增长:比如昔日普通人买辆自行车都需攒钱数月甚至一年,而今大多数人的月薪可轻易购得数十辆。这正是市场经济将奢侈品变为廉价品、实现真正“共同富裕”的核心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