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流行起一种奇怪的标签游戏:用手机品牌来划分人群。“苹果人”和“安卓人”被粗暴地贴上“穷与富”、“低级与高级”的标签,仿佛使用什么手机就决定了人的社会身份。这种简单化的分类背后,隐藏着一种更深远的社会现象:将人群按不同阶级划分起来的叙事。但当我们深入思考,就会发现这种阶级对立的观念并非自然存在,而是一套人为制造的仇恨工具,它扭曲了人类合作的本质,破坏了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谁可以被简单地归入某个固定的“阶级”。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重身份的复合体:在工作时可能是雇员,在消费时是顾客,在投资时是资本拥有者,在家庭中又是亲人。这是因为,每个人,本质上都是在运用自己拥有的资源(包括金钱、体力、技能、知识、甚至承担风险的意愿)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你可能同时是房东、工薪族和股票投资者;你的邻居可能既是企业主又是兼职作家。这种身份的流动性使得任何试图将人固定在一个“阶级”框框里的尝试都显得荒谬。
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极大地释放了个人的自由与活力,每个人都因应不同情境而扮演不同角色。把社会简化为几个对立阶级,就像把彩虹强行分成七种颜色一样,忽略了中间无限的过渡地带。当我们用“苹果人”或“安卓人”这种标签来定义他人时,我们实际上是在否定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而且历史和经验都告诉我们,社会地位从来不是铁板一块。今天的富豪可能明天破产,今天的穷人可能明天致富。“在市场经济社会中,不存在阶层固化...只要你有能力,能生产出好产品,就能拥有更多的财富。”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动态的,它奖励创新和服务消费者的能力,而非固定的身份。
看看我们周围:许多成功企业家出身贫寒,而一些继承巨额财富的“富二代”可能因经营不善而家道中落。贫富差距就像身高体重一样是自然现象,但不同的是,贫富状态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得以改变。将阶级视为固定不变的概念,就像认为一个人的体重终身不变一样可笑。这种流动性正是社会活力的源泉,而阶级对立叙事却试图掩盖这一事实。
虽然“阶级利益”这个概念听起来很有学术理论的味道,但实际上经不起推敲。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利益都是主观且具体的:同一个工厂的工人可能对工资、工时、福利有完全不同的偏好;同一个行业的企业家也可能对市场策略各执己见。“阶级利益共同体并不是独立于阶级意识而存在,是阶级意识创造了这个共同体。”换句话说,是先有了阶级对立的观念,才有人为构造出所谓的“阶级利益”。
我们可以从现实中直接反驳此一理论:比如近期的外卖大战,几家外卖平台争相掏钱补贴商家与顾客,从直观上来看,几家外卖平台从事同样的业务,理应是同一阶级,但大家会发现,他们之间并非盟友,而是竞争对手。
这是因为真正的利益冲突往往发生在同一“阶级”内部:工人之间竞争工作岗位,企业家之间争夺市场份额。将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化为阶级对立,是思维的懒惰和对现实的扭曲。
那么,为什么这种漏洞百出的理论能够流传?因为它是一种极其有效的煽动工具。历史上,各种政治力量发现,将社会矛盾包装成阶级冲突,可以有效地转移注意力,为自己攫取权力。“剥削论是一个喂给蠢货的百年春药...它不是经济学,而是一套精心设计的、旨在煽动仇恨的‘仇恨政治学’。”
知识分子通过与权力合谋,鼓噪出了这种充满仇恨的意识形态,让人们改变了朴素而正确的财产权观念。通过将贫富差异归因于“剥削”而非个人选择和能力差异,这种叙事成功地将嫉妒情绪包装成道德正义感。当人们相信自己的贫困是他人造成的,自然会产生仇恨,而忽略了真正的问题可能在于制度障碍或个人努力不足。由此,人们便可以光明正大的对他人的财产主张权利,堂而皇之的拿走他人的财富。
最根本的是,阶级对立理论完全误解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建立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这种合作带来的利益远大于冲突。“在一个自愿的基于互利双赢的交换的社会合作的世界里,一人之所得也是另一人之所得。”当我们购买商品时,我们不是在帮助资本家致富,而是在通过交换改善自己的生活。
“如果大家都按照市场的逻辑去做,都想办法通过为别人创造价值而获得自己的幸福,那么这个世界的冲突就会变少。”真正的社会进步来自于合作创造财富,而非争夺现有财富。而阶级对立理论就像怂恿足球队员互相攻击而不是配合进球一样,最终只会导致全队输球。
从“苹果人vs安卓人”的可笑标签,到更宏大的阶级对立叙事,我们都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这种将人群简单分类、煽动仇恨的观念,不仅理论上站不住脚,实践中也带来了无数灾难。
当我们拒绝被这些人为制造的仇恨观念分割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社会不是战场,而是合作网络;他人不是敌人,而是潜在合作伙伴。只有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崇尚自我奋斗、自我负责、诚实生产、自由交换...才能形成推动社会改变的磅礴力量。也只有拆除阶级对立的虚假围墙,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繁荣的社会,否则,人们只会陷入无休止的对立与撕裂、仇恨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