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韩国人担心以后吃不上豆腐登上热搜。据央视三农报道,在韩国江原特别自治道的江陵市,一家有40多年历史的豆腐加工厂负责人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工厂日均生产4万块豆腐,但制作豆腐的进口大豆库存即将见底。不仅这一家,整个江原道40多家豆腐厂,乃至韩国上百家豆腐加工企业,都面临停产危机。豆腐是韩国人餐桌上的日常食品,尤其像江陵这样的地方,豆腐更是特产代表。如今,消费者却在担心豆腐价格飙升,甚至未来可能吃不上豆腐。这场危机背后,不是天灾,而是人祸——一场由政府管制和保护主义酿成的苦果。
为什么会这样?简单来说,韩国豆腐大多依赖进口大豆,因为进口大豆价格便宜,只有韩国国产大豆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豆腐行业八成原料靠进口。但近年来,韩国政府为了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农民扩大大豆种植,提高自给率,同时收紧大豆进口规模。有数据显示,今年韩国大豆进口量约27万吨,同比减少13%。结果,豆腐加工厂原料短缺,业内估算到年底仍有1万吨的进口大豆缺口。如果转向国产大豆,成本陡增,中小企业可能被迫停产。
韩国政府调整大豆进口的政策听起来像是为了“保护本国农民”的好意,但仔细一想,却是典型的管制之恶。因为任何以“保护”为名的干预,最终往往伤害最普通的消费者。韩国农业政策的核心问题,在于它被既得利益集团绑架,尤其是强大的农民团体。这些团体通过政治游说,迫使政府实施高关税和进口限制,美其名曰“维护粮食主权”或“保护农民利益和民族产业”,实则是为了维持自身的高价垄断地位。
我们经常可以在媒体上看到韩国人吃不起水果、蔬菜、甚至是大米之类的各种报道,但这种吃不起的天价,并不是因为韩国人收入低,而是因为管制人为制造了稀缺。韩国对前述各类农产品的进口实施高额的关税和配额限制,基本上禁绝了外国廉价农产品的输入。
豆腐危机不过是同一剧本的重演。政府为了讨好农民团体,限制大豆进口,表面上是提高自给率,实则让消费者买单。国产大豆成本高,豆腐价格必然上涨,甚至可能出现短缺。这就像前段时间的日本米荒一样:日本农协施压日本政府操控农业政策,限制水稻种植和海外进口,导致大米短缺和价格暴涨,尽管国际米价低廉,日本政府却宁可让民众吃不起大米也不开放市场。韩国也是如此,农民团体通过示威、政治施压,逼迫政府维持特权政策。
但这种保护真的让农民受益了吗?并没有。韩国农民虽然通过管制抬高了农产品价格,但消费者的消费量却大幅减少。因为价格太高,消费者只好少买少吃——韩国人均粮食、水果和肉类消费量都低于中国,尽管韩国人均收入更高。农民自己也不可能只消费自己种的产品,他们也要买别人生产的商品,但其他行业也会和韩国农业一样靠特权政策维持高价,结果就是韩国全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下降。
究其根源,就在于管制之恶,它破坏了市场机制:在自由贸易下,价格机制会自动调节供需:如果豆腐原料短缺,价格上升,自然会刺激进口或本地增产,消费者也能及时获得供应。但政府干预切断了这一链条,价格机制失灵,官员代替消费者做决定——他们以为能“计划”一切,结果总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韩国大豆进口限制,正是这种逻辑的体现——政府替民众“做主”,结果却是双输。
更深层看,这种管制源于错误的思维:自给自足的农耕幻想。有些人总担心“外国卡脖子”,于是盲目追求自给率,但全球化时代,自由贸易才是双赢。泰国大米、美国大豆不出口,难道烂在家里?韩国如果开放大豆进口,豆腐价格低廉,消费者受益,农民则可转型更高效率的产业,参与工业化分工,而不是躲在关税背后当“温室花朵”。但政府被“经济民族主义”绑架,把贸易问题政治化,最终让全民为少数特权集团的利益买单。
韩国的豆腐危机,是管制之恶的缩影。从日本米荒到美国鸡蛋短缺,再到韩国水果天价,剧本都一样——政府干预,导致短缺;既得利益集团获利,百姓受害。它提醒我们,每当政府以“为你好”之名干预市场,背后往往是特权集团在谋利。解决之道,不是更多管制,而是拥抱自由贸易——减少关税、破除壁垒,让市场决定资源分配。否则,人们只会陷入恶性循环:越管制越短缺,越短缺越呼吁管制。韩国人若想继续吃上便宜豆腐,就该看清这场闹剧的本质,否则,就是自作自受,要有的苦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