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烟台一家烤肉店因使用玉米粒作为燃料而引发热议,其实这事情去年就上了热搜,当时我就写过一篇文章,但该类事件时至今日能够再次登上热搜,那就需要再写一次。烤肉店称玉米火候柔和、烟雾少,能让烤肉带有一丝甜香,并解释这些玉米多是从农户手中收购或采购陈化粮,目的是帮助农民拓宽销路。然而,此举却招来不少批评,有人直指其浪费粮食,甚至上升至道德层面进行谴责。
这种指责声浪中,透着一股浓烈的“爹味”——那种居高临下、好为人师的说教感,仿佛他人必须按照自己的标准行事。为什么一件看似简单的商业行为,会演变成道德审判的战场?这背后折射的,不仅是价值观的冲突,更是对个人自由边界的模糊认知。
“爹味”一词,生动刻画了那种自以为是的指导欲。烤肉店用玉米做燃料,本是其商业自由,却因触及“浪费粮食”的敏感神经,被推上风口浪尖。指责者高举道德大旗,仿佛自己掌握了真理标准,但细想之下,这种说教是否越界?举个例子:张三习惯节俭,每餐只吃馒头,而李四偏爱大鱼大肉;张三能否以“浪费”为由,强制李四也啃馒头?显然不能,否则社会将陷入混乱——每个人都可以凭主观标准指责他人,今天批你吃太好,明天骂你住太奢,最终使道德沦为强制与压迫他人的工具。
为什么人们容易陷入“爹味”指责?一方面,道德评判成本低,只需动动嘴皮,就能获得优越感;另一方面,社会对集体利益的强调,常让个体选择被放大检视。但问题在于,粮食浪费的界定本身模糊。玉米作为商品经买卖后已成商家财产。商家有权决定其用途——无论是做燃料、饲料,还是深加工。财产权是人类行为边界的基础:一个人辛苦赚的钱,如何花销应由其自己决定。同理,烤肉店购得玉米,其处分权应受尊重。若大家认为此举不当,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反制,比如拒绝在该店消费,让商家在竞争中调整行为,而非直接扣帽“浪费”,甚至诉诸行政干预。这种强制思维,恰恰是“爹味”的根源——它假定自己比他人更懂如何生活,并强制他人按照自己的标准生活。
进一步来看,指责背后的逻辑矛盾值得深究。同样是玉米,若被加工成生物燃料,常被誉为“高科技环保”;但直接燃烧,却被骂作“暴殄天物”。这种双标,暴露了价值观的主观性。过去有“奇装异服”被批,今天有“消费习惯”被管,其本质都是对个人自由的侵蚀。一旦“爹味”文化盛行,每个人都将活在他人的审视下,创新与多元随之窒息。
那么,该如何避免这种冲突?应该建立以财产权为基准的共同准则。商家用玉米燃料,是其经营权的一部分;消费者若反对,可以用脚投票表达立场。市场自有调节之力:如果多数人抵制,店铺自会改变或淘汰;如果支持者众,说明需求存在。这种过程虽然绕弯,却保障了公平——既尊重商家自由,也赋予消费者选择权,而非靠道德绑架解决问题。
总之,烤肉店用玉米作燃料的争议,表面是浪费之争,实则是自由与干预的较量。“爹味”式的说教,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制造对立。世人常因利益与认知而陷入纷争,但唯有明确权责、尊重边界,才能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作为个体,我们也应警惕自己成为“爹味”之人,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指责,更需去捍卫财产权这一基石。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在自由中创造价值,而非在指责中内耗。毕竟,真正的进步,源于多元与包容,而非统一的“标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