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与东汉反思2025年3月6日 12:45:01读书西汉末年,汉帝国的统治逐渐陷入困境,边境地区的人口管控更是暴露了其统治的不自信。汉成帝元延元年,觻得县北乡义成里的百姓崔自当前往居延县买生活用品,他需经申请、审查、出具文件等流程,目的是防止其逃往匈奴。在此背景下,新莽政权诞生,王莽登位时曾天下归心,却在短短十五年后走向天人共弃。王莽能获得支持,靠的是一系列手段。他有近乎变态的政治表演,如逼儿子王获自杀,这一极端行为为他赢得民众同情和极高声望,闲居期间丁、傅外戚的不学无术与贪得无厌,更衬托出他的高大形象。后来在太皇太后支持下掌控兵权,开启表演时代。他的诸多举措高度契合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奏请修建明堂等礼仪建筑,为儒生提供优渥条件,还营造出“四夷宾服”的景象,使得众多儒生对其大为赞赏,最终得以受禅称帝。然而,王莽在位期间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却导致政权迅速瓦解。他进行了恢复井田制、释放奴婢、改革币制、盐铁等商品生产销售国有化以及官名地名改革。其中,改官名地名、商品国有化和货币改革虽给百姓带来诸多不便,但尚未危及王莽权位。而恢复井田和释放奴婢这两项改革,因损害了权贵、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他们的强烈反对,成为新莽政权短命的关键因素。同时,井田制的推行使得自耕农失去了寻求荫庇的途径,加剧了流民问题,最终在起义军的冲击下,王莽政权走向覆灭。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后,和大臣们开始反思西汉被王莽和平取代以及新莽政权短命而亡的原因,并将思考结果转化为现实政策。在学术领域,刘秀支持今文经学,疏远古文经学,因为今文经学与谶纬纠缠,既能强化皇权合法性,又能削弱知识分子批判意识。此外,刘秀还颁布官修典籍,将谶纬定为太学必修课程,垄断谶纬解释权,防止其失控。这些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东汉的统治,但也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僵化,读书人被方士化,未能真正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知识分子。汉章帝时期,进一步通过白虎观会议将“三纲”思想确立为官方意识形态,试图通过思想立法来规范社会行为。这一举措虽然在表面上强化了皇权,但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班固及其家人成为“三纲”的首批受害者,班昭在《女诫》中更是反映了女性在这一思想体系下的压抑与无奈。这种对思想的严格控制和对社会行为的强制规范,最终导致了社会僵化失去活力。秦制两千年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里,版图一直在变化,王朝不断在更迭,英雄人物在辈出,新品种食物在引进,工艺技术在増多,而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似乎从未有过大的改变。那么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42.2088查看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