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洲启蒙时代,中国在欧洲人的想象中是一个神秘而优越的国度,“中国崇拜”的热潮在欧洲涌动,马戛尔尼便是众多“中国迷”中的一员。然而,当1793年英国使团访华时,他们眼中的“康乾盛世”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使团初到中国,便被庞大的人口数量所震惊。中国地域虽广袤,但人口密集,人均耕地远低于同时期的英国,土地稀缺的问题极为突出。为了生存,人人都在辛苦劳作,商业活动虽兴旺,百姓却生活在紧张之中。
在英国人深入考察后,发现清朝的社会生活看似繁荣,实则隐藏着诸多问题。表面上的商业繁盛背后,是普通民众生活的穷困。百姓们为了生存,对食物来者不拒,弃婴现象也随处可见。人口的过度增长,让这个所谓盛世变成了饥饿的盛世,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庞大人口压力下已不堪重负。
不仅如此,英国人还看到了清朝政治上的种种弊端。上层社会生活豪奢,贫富差距巨大,社会缺乏中间阶层,财富积累依赖于权力,个人财产权得不到保障。普通百姓在专制统治下缺乏人格和尊严,生活在暴力和恐惧之中,在官员面前表现得极为顺从。
清朝在军事上也让英国人大失所望。清军虽装备数量不少,但武器陈旧,训练不足,海防设施形同虚设。这表明所谓的庞大帝国已腐朽不堪,无力抵御外敌。
此次访华,彻底打破了传教士在欧洲塑造的中国美好形象。在马戛尔尼等英国人的眼中,那个所谓的盛世充满了贫困、专制和落后。
欧洲人从此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转折,从盲目崇拜转为轻蔑贬低。黑格尔等学者对中国进行批判,认为中国文明处于幼年阶段,缺乏理性和自由。这种观念的转变,为后来的中英关系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马戛尔尼访华后,欧洲认为必须用武力才能打开中国大门。乾隆年间,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劣势,为改变局面,英国开始向中国走私鸦片,中国的白银外流,财政危机加剧。鸦片贸易的兴起,不仅打破了中英贸易的平衡,也加剧了中英之间的矛盾。
小斯当东因早年访华经历,对中国极为不满,他在英国下院的发言促使议员支持对中国发动战争。最终,鸦片战争爆发。马戛尔尼的预言在鸦片战争后得到了验证,中国这艘巨舰受到了攻击,并陷入了长期的动荡和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