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菜产地一毛二10斤,为什么消费者买却贵得多?

博客

今天看了财经杂志几天前的一篇文章,《大白菜价格一毛二10斤,卖晚了只能烂在地里》,关注这个话题的朋友可以直接看看,我这里随便聊聊。

我估计看到这种信息时,有不少人会阴阳怪气或咬牙切齿地说,自己那里买的什么价,比这个高多少倍,菜农不挣钱,钱都被商家赚走了,商家有多黑心云云,好像自己有多么的聪明或高尚。

那问题有这么简单吗?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一棵白菜,从菜地里到自家厨房,要经过哪些环节?还是说它会瞬移或空间跳跃跑到你家楼下的菜市场吗?

咱们就简单的来理一下,那种自己种菜拉到集市上卖的不在此列,通常情况下,白菜成熟后,从采收开始,收购商要先向菜农收购,然后装车运输,中间还有冷库储藏、安全检测等,然后批发给下游中小零售商,也就是商超、菜市场,然后再运到我们家门口,我们普通人按需购买。

你可以看到,这中间需要经过多个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蔬菜类容易腐坏,这也是损耗,再加上这些中间商也要赚钱,所以,多个流程下来,普通消费者的购买价格自然要比收购价贵的多。

但这是必要成本,就像普通人想花钱,就得先去上班工作赚钱一样。

有些人认为是这些商家黑心,那假设没有这些商家,把这些中间环节都去掉,会是啥情况?

菜农可能继续种菜,但大部分卖不出去烂在地里,也可能就失去种菜这个生计了,或是只能种一小部分去直接满足周边人们的需求。

除非他可以自己花成本,搭建上面这些中间各个流程,但这个成本太高,一般人也干不来,即使做下来了,成本还得摊在我们的菜价里。

而我们普通人呢,除非自己手里有一点地,可以种菜吃,但这个成本高昂且不一定有这个技能,或者是身边就有种菜的菜农,或是愿意去产地直接买菜,否则大概率的话就是很难吃到蔬菜。

所以,人们应该意识到,是这些中间商,让菜农可以毫无顾虑的专注于种菜这一个目标,大家应该都知道,分工有利于提高生产力,这个时候菜农可以专注生产,提高产量,增加收入。

而中间商也可以专注于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成本,也意味着降低菜价,这样才能提高销量,提升效益。

因为如果中间流通成本太高,菜价太贵,消费者不满意,减少或拒绝购买,那他们也做不下去,得亏损出局。

而我们普通人也可以很方便的吃到各种蔬菜,而且相对便宜,像我最近去超市买菜,白菜萝卜一般都是几毛,有时候做活动,几分的都有。

所以,大家是共同合作、互利共赢的关系,如果有些人连这点道理都弄不明白,那真是白吃了人家给你运来的菜啊。

要是再呼吁打击“黑心商家”,破坏这个分工协作,那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