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畲与《瀛寰志略》:超前时代的孤独者

1867年,即将卸任的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向徐继畲赠送华盛顿画像,彼时徐继畲在总理衙门任职并出任同文馆总管大臣,这一事件不仅是对徐继畲个人的赞誉,更是国际社会对晚清改革的积极回应。

回溯至19世纪40年代,几乎同时完成的《瀛寰志略》与魏源的《海国图志》,因作者履历不同呈现出显著差异。魏源长期担任幕僚,与洋务接触甚少,《海国图志》充斥着文化优越感,他牵强划分地球大洲,将“西洋教”论证为抄袭,还将传教士活动描述为邪术。而徐继畲作为负责对外通商的官员,与外国人士频繁交往,其《瀛寰志略》极少使用文化贬损词汇,对基督教包容,尤其对华盛顿盛赞有加,展现出更为客观理性的态度,这种差异也源于二人不同的人生经历。

然而,两本书问世后命运迥异。《瀛寰志略》刚出版便遭非议,被指妄称王气不在大清、挑战皇权、长外夷威风,徐继畲仕途因此大受影响,因“神光寺事件”被降职、罢职。即便后来被重新起用,他在同文馆的改革也因朝野舆论攻击而失败,无奈辞职返乡。与之相反,《海国图志》虽也有人批判,但因在文化制度层面蔑视“夷狄”,整体获得清帝国主流知识群体认同。但到1895年,传教士因书中污蔑传教士的内容引发教民冲突,联名抗议希望禁书,总理衙门拒绝。

关税与贸易
贸易的本质是个人之间的合作,任何对贸易的限制,受损的都是具体的个人。

《瀛寰志略》虽在国内饱受争议,却在国际上获得关注,日本两次翻刻,还促成美国赠画像。徐继畲通过这本书为清帝国知识界带来全新世界认知,揭示了大清在世界格局中的真实地位,以及面临的诸多问题。但这些新知识严重冲击了知识界根深蒂固的自信心,引发抵制排斥。时代不愿面对这些问题,最终将徐继畲和他的《瀛寰志略》淘汰出局。徐继畲的遭遇,反映出晚清社会在思想变革过程中的艰难与曲折,也凸显了传统观念对新思想接纳的重重阻碍。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自1861年至1911年的每一年中选出一项与改革关系最为密切的事件,剖析晚清改革的成败缘由,展现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曲折历程。
小白经济学
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金钱,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帮助你理解世界运行的逻辑和规律。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