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主导下的日本新宪法制定历程​

1946年,在美国占领日本期间,日本宪法经历了重大变革。彼时,美国人对1890年施行的《明治宪法》多有诟病,认为其阻碍了民主政府的健康发展。这种观点在美国政府内部调查与政策文件中频繁出现,日本投降前后美军使用的《日本指南》也生动地表达了这一见解。基于《波茨坦宣言》的相关条款以及华盛顿对日本“统治体系”改革的要求,麦克阿瑟将军开启了以新国民宪章取代《明治宪法》的进程。

日本方面对此反应不一。麦克阿瑟最初鼓励近卫公爵开展宪法修正调查,近卫也积极推进,提出了《帝国宪法改正纲要》,关注天皇权限、防止权力滥用以及人权保障等问题。然而,由于近卫曾涉战犯嫌疑,且其言论意外曝光了驻日盟军总司令的意图,最终导致调查夭折,他本人也以自杀收场。与此同时,币原内阁设立了宪法问题调查委员会,由松本蒸治担任委员长。但他们起初对宪法修正不以为意,即便后来有所行动,提出的“松本四原则”及草案也极为保守,完全忽视《波茨坦宣言》和美国的修宪思想,丝毫不考虑民众的需求,还拒绝与美方沟通,其草案自然遭到否定。

与日本政府的消极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大民众对民主表现出积极的接纳态度。众多民间团体和个人踊跃提交宪法修正案,对松本委员会的草案予以强烈批判。这些修正案涵盖了限制天皇特权、扩大议会权限、废除贵族阶级、保障人权等诸多内容,如宪法研究会、社会党等提出的草案,展现了民众对民主和自由的渴望,也受到了盟军总司令部的关注。

鉴于日本政府的无能,麦克阿瑟及其民政局决定亲自接管宪法起草工作。新宪法以麦克阿瑟提出的三项原则为基石,包括明确天皇地位、废止战争权力以及终结封建制度。麦克阿瑟如此迅速地行动,主要是为了防止天皇制被更为激进的方式废除,同时也是为了应对即将成立的远东委员会带来的外部压力。

在“宪法制定会议”上,来自不同背景的24位官员在一周内完成了草案起草。他们对麦克阿瑟的原则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完善,例如重新定义天皇为国家和人民团结的“象征”,明确主权在民;大力保障国民的自由和人权,特别强调了两性平等;在非军事化措辞上做出调整,为适度再军备保留了可能性。

尽管新宪法并非美国宪法的翻版,但其中依然清晰地留下了美国式民主和同盟国宣言的痕迹。起草者坚信,他们所主张的“政治道德法则的普遍性”是合理且必要的,他们认为是日本政府而非民众在抵制变革,并且新宪法具备灵活的修正程序。最终,麦克阿瑟批准了草案,并将其提交给日本政府,日本宪法的重塑迈出了关键一步,深刻影响了日本此后的发展道路。

拥抱战败
这是一部美国学者的日本史研究著作,介绍日本作为现代国家的兴起令人震惊,文本中所涉及的语言、文化背景与学术资源的复杂性超乎想象。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