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对低收入家庭更有利?同样是错觉

博客

今天看到联合早报的一篇文章,说双减三年后重出江湖,其中有提及部分培训机构对培训科目进行包装变换名称后继续存在,以及培训课程收费更贵,家长花费更高。

前几天的时候,财新还发表了一篇文章,原标题大意是,双减后不同收入家庭教育差距或扩大,后来改为疑问句,变成了不同收入水平家庭教育差距如何?

为什么现在培训班会更贵我之前写过,在之前写让孙立平心里堵得慌的两件事时已经写过这个话题,今天再来写下。

很多人对教培不满一是要花钱,二是认为这样不公平,因为在他们看来穷人掏不起钱,上不起培训班,教培的存在,既给低收入家庭带来支出压力,也让这些低收入家庭的学子比不过高收入家庭,处于落后地位。

这样的声音本身有很多就是由低收入家庭自己发出来的,可以说他们的初衷是好的,但后果却是害了自己,只会让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处于更不利的地位。

其实这个结论并不难理解,因为学生们参加培训班,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考上理想的学校,参加培训班是手段,而读好学校是目的,那么,目的没有变的话,想要靠限制其中的某个手段是不现实的,因为人们总会想其他的办法。

比如,没有了培训班,会有家教、私教,或者是高知识分子家庭专职在家给自己孩子补课,前者需要更多的支出,后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无论是哪个,既禁不掉,低收入家庭也比不过;

所以,在双减后,高收入家庭依旧有途径给自己孩子提供额外的教育机会,而低收入家庭则只能望洋兴叹,这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这还只是直接后果,其间接后果必定会造成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更低,为什么呢?

因为当大量教培关门后,即使其衍生的消费和带动的行业所面临的损失无法统计,单是教培从业人员自身的从业压力就影响巨大,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2021年的报道,当时有70万教培机构和上千万从业人员,这里面具体有多少人员失业我们无法统计,但任何一个行业的大规模失业都会造成其它行业的劳动者薪资下降。

在之前的文章里,我给大家讲了,是劳动者之间的互相竞争拉低了工资水平,其实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供大于求,则价格下降,某个行业突然失去了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就业岗位,那这些从业人员就需要去其他行业再就业,一方面工作岗位大量减少,一方面劳动力供给相对于减少的就业岗位出现大量增加,那劳动者的薪资水平必然下降,网约车这个行业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现在网约车司机收入低还有不停的人涌入?因为一个是没有工作,一个是拿低收入的工作,你说怎么选?

而任一行业的大规模失业,在其原工作人员在其他行业再就业时,都会给其它行业带来冲击和变动,而这个冲击波层层传递下去,最终影响的还是那些工作专业化程度不高、偏向体力、重复操作等的这类可替代性高的行业,因为这些劳动者更容易被替代,那么这些人想要保住工作,就只能降低工资要求和待遇,所以,任一行业的大规模失业,最终受影响的还是那些低收入群体。

所以,双减之后,低收入群体家庭的孩子受教育机会与其他人差距更大了,他们的家庭收入也会变得更差。

所以,想要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境遇,不能只是抱有一时的善意和激情,更要考虑其所呼吁实施的措施到底会造成什么样的结果,否则,岂不是弄巧成拙南辕北辙?

那么,该怎么改善低收入群体的境遇呢?这个我在之前写过,最根本的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如果劳动者的收入足够高,甚至高中毕业都可以找到好工作拿到高薪水的话,上不上大学都不再重要,人们也可以有资金建更多好大学,读大学的压力也会减少。

那该怎么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呢?很多人想到的就是多管一管,这个我之前写过多次了,这样的措施同样是错上加错,只会造成更多的人失业和收入的下降,想要正确的提高劳动者薪水,就应该确保企业的产权有保障,尊重企业自主权,不能侵犯企业的权益,只有这样,企业才会有活力有动力并发展壮大,继而出现更多的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只有企业多了,就业岗位多了,所有的劳动者才会更容易找到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拿到满意的薪水。

但很可惜,很多人的观念并不支持这样做,反而是在各个方面都是错上加错,一错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