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11月,德国在一战中战败,然而,这一结果对大多数德国人来说既出乎意料又难以接受。战争期间,德国社会曾热烈讨论战后如何瓜分欧洲领土,甚至官方战争目标也包含吞并大片西欧和东欧土地。面对最终的停战协议和《凡尔赛和约》,现实的巨大落差让他们难以接受。
协议条款极为苛刻,德军被迫撤至莱茵河东岸,舰队投降,大量军事装备移交,还废除了《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约》,德国本土遭受协约国经济封锁,食品供应状况雪上加霜。《凡尔赛和约》更是使德国失去了十分之一的人口、13%的领土,海外殖民地被没收,军事力量受到严格限制,还被禁止与奥地利合并,并承担战争的全部罪责。
这些苛刻的条件引发了德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几乎所有德国人都视其为国耻,普通民众的愤怒与不信任感如冲击波般蔓延,他们认为德国被野蛮地逐出强国之列,蒙受了不应得的耻辱。极端民族主义者的反应则更为激烈,泛日耳曼联盟等组织的计划因战败而破产,德意志祖国党虽试图扩大影响力,但因自身问题最终失败。
“前线一代”的经历和老兵的态度对战后德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战争期间的团结精神成为人们怀念的对象,然而许多老兵回国后却遭遇了革命,他们不仅未得到赞扬,反而受到侮辱,这使得部分老兵转而信奉激进的民族主义。像“钢盔前线士兵联盟”等老兵协会,呼吁恢复旧帝国体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在这一时期,政治语言充满火药味,暴力逐渐成为政治斗争的合法武器。
1918-1919年的德国革命未能解决国内矛盾,反而使局势更加恶化。极左阵营试图效仿列宁的布尔什维克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民主党主流派为防止国家陷入无政府状态,招募“自由军团”镇压革命暴动,导致了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等革命者被杀害。此后,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合作彻底失败,双方相互仇恨。自由军团的暴力行为不仅针对左翼,还波及社会民主党内的温和派,政治暴力不断升级,甚至出现了暗杀民主派政客的极端事件。
在这种民族创伤、政治极端主义、暴力冲突和革命暴动的混乱氛围中,纳粹主义悄然诞生。其意识形态的诸多元素在战前就已存在,战后的混乱局面促使极端思想向暴力行动转化。不过,当时持极端观点的人仍是少数,德国社会和政治虽呈现两极分化,但致力于建立稳定议会民主制度的人物和政党仍占据政治中心。但极端势力也正在等待时机,准备彻底摧毁这个年轻的民主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