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经济领域,人们很难达成共识?

刚才看书的时候看到不同经济流派对经济理论问题的争议和分歧,我就在想,为什么在经济问题上,人们很难达成共识呢?

我们不去探讨什么高深复杂的理论,就拿现实中常见的现象来举例,比如,近期有媒体报道,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对于这个事情人们的观点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人会认为,最低工资标准越高越好,劳动者的收入才有保障;但同时也有一类人会认为,最低工资制度的确会让部分劳动者受益,但其代价却是更多的劳动者会失业,那么,这种分歧是从何而来呢?

想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去思考经济领域有没有客观存在的规律或是铁则?比如,物理学中的万有引力理论,宇宙中任何两个有质量的物体之间,都会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对这个理论最直观的认识就是地球引力,也就是重力,那么有没有人可以否认这个理论呢?当然可以,不过代价就是他要自己去承担后果,比如张三不相信重力的存在,非要从百米大楼跳下,那么,其结果就是非常直观的。

所以,对于像是物理领域的某些理论,人们通常并不会有太大的分歧,因为其是客观存在的,有直观后果的。

但是,在经济领域中,问题就出来了,这并不是说在经济领域不存在客观的规律和铁则,而是由于经济理论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对于这个特殊性,我们从经济这个概念就可以看出来,通俗点说,“经济”就是一个涵盖人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一系列物质资料活动的复杂系统,其核心是解决“资源有限性”与“人类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那么,从这个理论中我们就会发现,不管是复杂深奥的经济理论,还是人们耳熟能详习以为常的日常经济行为,其最核心的要素都是人的行为,也就是说,经济理论和经济问题的最根本的对象都是人的行为,而人的经济行为往往需要伴随着与他人的互动而产生的。

假设一个人独自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他可以自给自足,那么就不会与他人产生什么经济矛盾或纠纷,也很难涉及到什么复杂的经济关系。但人是社会性动物,与他人产生交集才是常态,那么这时候就会出现什么问题呢?由于经济行为的交互性、动态性和复杂性,当一个人违反经济规律产生了不利后果时,这个后果需要由谁承担呢?

纯讲理论比较拗口,我们还是拿最低工资法举例,假设某企业先前雇佣一个劳动者月薪是三千,现在最低工资法规定月薪不能低于四千,那么这时候该企业的用工成本就会上升,那么这个增加的成本该怎么解决呢?

比如新成立的企业直接减少雇佣劳动者的数量,本来企业打算每月花12万用作人工成本,月薪三千可以雇佣四十人,月薪四千就只雇佣三十人;而老企业呢,最直接的就是生产的产品涨价,那么这时候消费者的成本就会上升;或者是产品涨价后,消费者转向购买其他产品而卖不出去,这时候就可能会出现抵制国外廉价产品,因为你消费者买不到国外的便宜产品后就只能买该企业的涨价产品,这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根源;也有可能即使没有其它廉价产品但该企业的产品依旧卖不出去,因为涨价后消费者必定会减少消费量,那么,这时候该企业成本增加、产品滞销,轻则裁员降薪,如果再规定不准随意裁员降薪,那就只能破产倒闭;但是,如果企业倒闭了,产业没有了、就业没有了,为了避免不利影响,又要救助该企业,比如给予财政拨款,这个成本可能又要由纳税人来承担了。当然,还可以继续列举下去,但限于篇幅,不再过多举例。

那么,大家就会发现,由于经济行为往往发生在人际之间,这就导致了,违背经济规律的错误后果并不必定是由本人承担的,当犯了错却不用承担代价时,犯错就会变得很容易,坚持错误也会很容易,而承认错误却会很困难。

就比如最低工资法,很多人强烈支持该法,但是,当这些人花钱买东西碰到卖家涨价时,就会不乐意或是减少消费乃至拒绝消费,那这些人为什么就会认为企业花钱雇佣劳动者的成本上升时就没有不利后果和影响呢?这不是睁眼瞎吗?其归根结底就在于他们认为后者对自己是有利的,至于后果由谁去承担他们不在乎;而且一旦他们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时,往往又会呼吁多管一管,要求用强力去规制他人的行为。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在经济领域,并不是没有客观的规律和铁则,只不过当人们犯错的时候,这个错误的后果和代价可能是由他人承担的,也有可能是通过呼吁多管一管而引入强力介入从而强制要求他人承担的。那么,在经济领域中,很多人犯了错却不用本人承担代价,由此就可以知道,人们想要在经济领域建立起正确的共识,其难度会有多大了。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