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绍兴市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里夹着香烟的网红打卡墙,被游客投诉。某女性在社交平台发文,认为这幅鲁迅抽烟的墙画不妥,认为墙画中的行为会误导青少年,因此投诉建议将鲁迅抽烟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画面。
那么我认为该女士的行为同样不妥,一幅画怎么去解读是千人千面的事情,该女士凭什么把自己的主观价值凌驾在他人之上呢?既然如此,那么我不认可该女士的行为,能不能投诉建议该女士不要出来说话呢?如果该女士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就理应同样听从本人的投诉和建议,否则,其自身投诉他人行为的合理性就不存在。
这时候就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现象,那么该如何解决类似的争端呢?其根源就在于去看有没有人的权益受到了侵犯。
比如抽烟有害身体健康大家都知道,但全国的烟民有多少呢?估计得有3亿以上,这些人都是自己主动选择抽烟的,难道他们不知道抽烟有害身体健康吗?肯定知道,那为什么还去抽烟呢?因为将抽烟那一刻的舒服感与潜在的未来的健康隐患相比,烟民们显然更在意前者,也就是为了那一刻的愉悦而愿意承受未来的健康风险。
那么当这些烟民在自己家里一个人待在房间抽烟的时候有影响到任何人吗?没有,这时候没有任何受害者,但是,当这些烟民在公众场合人群交织的地方抽烟,就会有很多的外人因此吸入二手烟,如果这些人不愿意吸入二手烟就可以对前者进行投诉,当然,现实中对于被迫吸入二手烟的民众的权益保障措施还很匮乏,但这是相关保障措施缺位的问题,我们普通人无法决定。
这时候人们就可以发现,当一个人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可以去维护自己的权益;但是,没有任何人的权益受到侵害,他维护的是谁的权益呢?
就比如,该游客认为抽烟的画墙不对,要求改掉,这就和维护自身的权益没有任何关系,因为她的权益并没有受到任何侵害,那其行为属于什么性质呢?像是前几天在短视频上看到有人批评某地的花坛一角用金属包裹成尖锐的角度对行人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当地很快就改掉了,但是该画墙并没有什么潜在的物理危害性,该游客不满的只是该画墙表现出来的价值或是观念,认为这种观念不对。
那么能不能只是因为观念的不同或是分歧,就要求某一方去更改呢?比如该游客认为抽烟不对,那她会不会跑到某烟民家里对其说你不准抽烟?或者是跑到某个店铺对商家说你不准卖烟?很显然都不会,因为该游客轻则可能会收获一句关你屁事,重则可能还要挨一顿揍。
那她为什么会向当地投诉建议景区更改呢?因为这时候她是没有损失的,景区只可能出现是否采纳其建议的行为,但这时候该女士却是有收益的,大家要注意,收益不仅仅指金钱收益,还有心理上的满足,因为一旦景区采纳了其建议,她就实现了自己的目的,因为我建议你应该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那么大家就会发现,这是一件没有损失却有收益的事情,那还不引人趋之若鹜?
那这时候会出现什么问题呢?就是一些人可以把自己的价值观凌驾在他人之上,最直观的就是该事件,因为游客不喜欢这幅画,所以你要改掉,不改怎么办?就呼吁强力部门介入。那么当这种行为泛滥的时候,有人不喜欢你的发型,你改不改?有人不喜欢你的穿着,你改不改?有人不喜欢你的言语,你改不改?大家不要觉得这些举例很荒唐,这都是有前车之鉴的事情。
那么这时候就会出现,任何一个人都可以仅仅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就对别人说三道四,而听者最好还要服从前者的要求,否则就很容易沦为众矢之的,比如近些年某些女孩穿和服甚至是汉服就出现了被骂甚至是被揍的情况,就是该种观念的真实写照。到了那时,人人都可以对他人指手画脚,人人也都要接受别人的指手画脚,那种画面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而且一旦这种观念成为主流,就往往会上升至法律或是政策,那时候的结果就是整个社会千篇一律死气沉沉,这同样有着前车之鉴。
所以我说,这种人的思维就是强盗逻辑,因为你的行为不符合我的价值观念,你就得按照我的要求去做,你要是做不到就是你的不对,而这种观念在当下也大有市场,看下当前互联网上的舆论,有大量的民众想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他人身上,而这也正是导致当下社会观念败坏、乱象频出的根源所在。(最后说句题外话,当我使用豆包生成鲁迅这两个字的图片时,相关功能无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