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背后:解读“造极之宋”的另一面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一方面,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被诸多学者誉为“造极之世”;另一方面,其内部却隐藏着诸多制度性危机,这些危机最终导致了王朝的衰落。

北宋的治国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对内部稳定的重视。赵匡胤提出“养兵”为国策,通过招募无业游民和地痞流氓入伍,试图以军队吸纳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实现“百代之利”。然而,这一策略虽在短期内维持了社会安定,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北宋军队规模庞大,但士兵素质低下,训练不足,纪律性差,最终导致其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屡战屡败,金军长驱直入,北宋灭亡。

与此同时,北宋的财政政策和差役制度也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自开国以来,北宋的税赋就远高于前代,朝廷通过“折变”“支移”等手段变相增加百姓负担,还对盐、酒、茶等商品实行国家垄断,进一步盘剥百姓。差役制度更是成为百姓的噩梦,尤其是“衙前差役”,导致百姓不敢致富,甚至家破人亡。这种制度的残酷性使得百姓宁愿贫困也不敢积累财富,形成了恶性循环。

关税与贸易
贸易的本质是个人之间的合作,任何对贸易的限制,受损的都是具体的个人。

开封作为北宋的都城,其繁华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制度性问题。开封的繁荣并非建立在真正的产业基础之上,而是依赖于皇权和官僚集团的高消费。禁军、官僚、皇室等高消费人群构成了开封的核心消费群体,普通百姓则依赖为这些群体提供服务维持生计。开封城内的商业繁荣背后是官僚与权贵的勾结,他们通过行会制度对商人进行控制和盘剥,积累了巨额财富。而这些财富最终又被皇权以各种名义榨取,用于战争、收复失地等,而这些摊派往往不偿还。

开封的百年繁华,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全国资源的汲取和对百姓的盘剥之上的。这种畸形的消费盛宴,看似繁荣,实则脆弱,开封城内的财富积累与城外百姓的赤贫形成鲜明对比。

宋代虽有诸多赞誉,但它在治理模式、社会控制、经济汲取等方面,仍未能走出秦制时代的影子,其内部的矛盾与问题同样突出。“另一个造极之宋”,让我们看到宋代在不光彩的一面下,隐藏的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真相。

秦制两千年
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里,版图一直在变化,王朝不断在更迭,英雄人物在辈出,新品种食物在引进,工艺技术在増多,而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似乎从未有过大的改变。那么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
小白经济学
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金钱,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帮助你理解世界运行的逻辑和规律。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