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无论在中国还是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都十分广泛。然而,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却存在诸多差异。过去,人们认为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捐款扶贫、办希望学校等慈善行为,后来又加入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内容。近年来,“利益相关者”概念兴起,认为企业应为所有利益相关者服务。但这种概念可能导致企业决策困难,甚至被经理人利用逃避责任。许多企业家在谈论企业社会责任时,更多是出于塑造公司形象的目的,而非真正理性地分析和落实责任。这种说教和煽情的成分可能导致商业环境恶化。
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本身存在诸多困惑与悖论。一方面,如果企业声称对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可能导致责任分散,反而无法真正对任何人负责。例如,企业亏损时,经理人可以以各种理由逃避责任。另一方面,企业在面临多个利益相关者需求时,往往难以决策。例如,企业亏损时,股东希望关闭企业,而其他利益相关者则希望企业继续运营。此外,利润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也并非简单的对立。在健全的市场制度下,企业追求利润、为客户创造价值以及承担社会责任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基本一致的。利润本身并非反社会责任,而是在健全市场制度下,衡量企业是否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重要指标。但在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中,利润可能无法准确反映企业的社会贡献。
利润的本质是企业销售收入减去成本的结果,反映了企业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是否高于其使用资源的社会成本。利润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不确定性、创新和市场秩序的维护。由于人们对未来的判断不同,企业家通过承担风险和不确定性获取利润;通过更高效地使用资源或创造更高的价值来获取利润;品牌价值源于消费者信任,企业通过维护市场秩序获得利润。利润也是一种责任,企业通过利润激励机制让企业家承担最终责任,监督其他环节的责任落实。
从社会层面来看,利润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利润信号引导资源流向最需要的领域,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利润机制也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然而,社会责任的落实需要制度保障,而非空谈。政府、非营利组织和垄断性组织更需要强调社会责任,因为它们的利润信号不明显或扭曲。
在制度不完善的环境中,企业可能面临利润与社会责任的冲突。企业行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对社会有价值且能赚钱,这是君子的行为,应鼓励;对社会没价值但能赚钱,这是小人的行为,应避免;对社会有价值但不能赚钱,这是圣人的行为,虽值得尊敬,但不能依赖;对社会没价值且不能赚钱,这是傻子的行为,会被市场淘汰。企业和社会应更关注制度的完善,而不是单纯依赖企业的道德自律。通过完善产权制度、价格制度和激励机制,可以使企业行为更符合社会利益。
企业家的真正责任在于通过诚信经营、为客户创造价值、赚取利润、创造就业机会和缴纳更多税收来履行社会责任,而不是搞华而不实的表面文章。社会责任的概念虽然有意义,但在缺乏好制度的情况下,难以有效考核和落实。因此,制度的完善才是解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