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年:清帝国首次官派出洋考察的困境

1866年,清帝国迈出了对外派遣考察团的重要一步。这一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回英国结婚,提出带几名中国人一同前往欧洲,让他们亲身感受近代世界的面貌。此前,清廷一直拒绝向海外派驻外交官,主要原因是担心外交礼仪问题会损害清帝国的“国体”。然而,赫德的提议为清廷提供了一个变通的机会。恭亲王奕祈决定从同文馆中挑选学生,由老成持重的旗人斌椿带队前往欧洲游历。斌椿一行人由身份低微的八九品官组成,避免了复杂的礼仪问题,也符合清廷“开眼看世界”的初步尝试。

斌椿考察团的欧洲之行,表面上是一次对西方文明的探索之旅,但实际上却充满了矛盾与局限。考察团从上海出发,先后游历了法国、英国、荷兰等十余国,参观了众多城市、工厂、学校、博物馆等,体验了火车、电梯、电报等近代科技。然而,斌椿本人对西方的了解却停留在表面。他在游记中详细描述了欧洲的城市景观和生活娱乐,如巴黎的歌剧院、伦敦的剧院等,但对于西方的政治、文化等核心内容则有意回避或轻描淡写。斌椿试图将所见所闻进行本土化处理,以体现中国文化的优势,但这种心态反而被一些清廷官员批评为“甘为鬼奴”。

与斌椿同行的张德彝则展现了不同的视角。作为年轻一代的代表,他对西方的科技、城市建设和政治制度表现出浓厚兴趣,并详细记录了议会民主、法庭审判等西方近代政体的运作机制。然而,张德彝也深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他认为学习外语和西学是“下贱之事”,并对自己的身份感到自卑,甚至在晚年时,他告诫子孙“必以读书为务”,勿学西学,折射出当时“开眼看世界”者的悲哀:即便亲眼见证西方先进,仍无法摆脱传统社会的排斥。

斌椿考察团的出洋,是清帝国“开眼看世界”的重要一步,但其成果和影响有限。斌椿本人的保守态度和对西方的浅尝辄止,未能为清廷带回有价值的政治或文化启示。此次考察反映出清帝国在面对西方近代文明时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渴望了解西方以求自强,另一方面又因传统观念和礼仪束缚而难以真正接受和学习西方的核心价值。这种矛盾贯穿了清帝国的近代化进程,也注定了其在近代转型中的艰难与曲折。斌椿考察团的经历,不仅是清帝国对外探索的一次尝试,更是传统与现代、保守与开放之间冲突与融合的生动写照。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自1861年至1911年的每一年中选出一项与改革关系最为密切的事件,剖析晚清改革的成败缘由,展现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曲折历程。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