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准噶尔的战争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场战争不仅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清王朝的西部边疆问题,更标志着乾隆盛世达到了全盛状态。
乾隆十八年,准噶尔汗国的三车凌率部归附清朝,这一事件成为了平准战争的导火索。乾隆敏锐地察觉到准噶尔汗国因内乱而实力大衰,认为这是彻底解决西北边患的绝佳时机。然而,他的这一决定遭到了朝中大臣们的一致反对。大臣们担心重蹈和通泊之败的覆辙,害怕战争破坏来之不易的和平,也忧虑战争的巨大耗费以及失败后的严重后果。但乾隆从大清江山的长治久安出发,凭借对边疆问题的深刻理解,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出兵。
战争初期,乾隆克服了诸多困难,如主帅难觅、粮草筹备艰难等,采用因粮于敌的大胆策略,于乾隆二十年出兵。清军一路势如破竹,准部望风而降,达瓦齐被擒,取得了初步胜利。但过于迅速的成功也埋下了隐患,阿睦尔撒纳因未达成独掌准部的野心而反叛,清军平叛过程中遭遇挫折,再加上因粮于敌导致喀尔喀蒙古反叛,战争陷入僵局。
乾隆吸取教训,改变策略,先筹备充足粮草,于乾隆二十二年第三次进兵,最终成功平定准噶尔,阿睦尔撒纳逃亡俄罗斯并病死。但乾隆为彻底消除准噶尔部的威胁,下达了种族灭绝令,对准噶尔部进行了残酷屠杀,这一行为虽在当时引发争议,却也使得准噶尔部不再成为清朝的边患。
在边疆治理方面,乾隆对喇嘛教和伊斯兰教采取了不同的策略。他尊崇喇嘛教,以兴黄教,所以安蒙古来稳定西藏和蒙古地区;在伊斯兰教地区推行政教分离,抑制其活力,成功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
平准战争的胜利对清朝意义重大:这场战争不仅解决了长期的边疆问题,更为清朝的全盛奠定了基础。通过这场战争,乾隆帝实现了对西部边疆的牢固控制,消除了外部威胁,同时在政治、经济、军事和人口等方面都达到了历史高峰,使乾隆盛世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的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