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们的普遍认知中,既得利益者往往被视作改革的巨大阻碍。然而,纵观中外历史,诸多成功的改革乃至革命,实际上是由既得利益者引领推动的。这一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
首先,理念的力量是巨大的。人的行为不仅受物质利益的驱动,还受到价值观和理性思考的影响。历史上的许多变革,如古希腊推广选举权、华盛顿放弃总统权力、中国的改革开放等等,都是理念驱动的结果。这些领导者的理念和价值观促使他们推动改革,即使这些改革可能会影响他们自身的既得利益。
其次,既得利益者之间的博弈也是改革的重要推动力。既得利益者并非一个整体,他们内部存在不同的派别,这些派别之间的利益冲突有时甚至大于他们与被统治阶级的冲突。例如,欧洲的政教分离,英国的光荣革命等,都是既得利益者内部斗争推动改革的例子。
最后,改革是避免暴力革命和社会混乱的最好办法。历史上的许多改革,就是在社会动乱和革命威胁的背景下通过的。比如英国:1832年扩大中产阶级选举权,是为应对此前的暴乱和群体性事件;后续的相关法案,皆是在社会动乱、革命威胁的压力下逐步扩大普选权,通过渐进式改革缓解社会矛盾,避免了革命的爆发。
综上所述,既得利益者也有可能成为改革者,但这并非必然。这取决于既得利益者中是否有足够智慧和勇气的人,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做出明智的选择,缺乏理念和危机感的统治者可能会错失改革机会,最终面临革命。
因此,对于既得利益者而言,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至关重要。正如华盛顿解放黑奴是出于理念,而华盛顿太太解放黑奴是因为利益和危机感。在大的历史变革中,统治者最好拥有华盛顿的理念,如果没有,至少应该有华盛顿太太的危机感。如果既没有理念也没有危机感,那么事情就会变得麻烦。
比如像曾经的清政府,面对民众的变革诉求,先是武力镇压或敷衍塞责,等到危机四伏才进行改革,但往往为时已晚,最终走向暴力革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