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壮图奏折背后的乾隆盛世危机

乾隆朝的文字狱发展历程十分戏剧性。起初,全国封疆大吏在皇帝督促下疯狂审查汉字,制造了诸多荒唐冤狱。然而,乾隆四十七年的河南光州祝万青案成为转折点,乾隆训斥地方官,认为这是诬告。此后,文字狱逐渐减少,乾隆五十年借相关案件重申不可扩大化,文字狱运动就此落幕。这一转变源于文字狱已达成消灭危及统治思想萌芽的目的,社会得到全面清洁,但臣民神经紧绷,乾隆本人也深感疲倦,且文字狱的结束标志着其盛世构想的完成,他自认为在物质和精神上均取得胜利,大清已达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
在乾隆八十大寿庆典后,内阁学士尹壮图呈上一道奏折,打破了表面的平静。他指出议罪银制度存在极大弊端,会助长官员违法乱纪之风,纵容贪污腐败蔓延,致使地方财政出现巨额亏空,因而请求废止该制度。乾隆虽承认此制度有一定问题,但表示这能为自己提供额外零花钱,且相信凭借自身英明可将弊端最小化,同时要求尹壮图为其观点提供证据。
面对皇帝的要求,尹壮图在复奏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的见闻。他在丁忧往返途中,发现大清王朝官员贪污腐败现象极为严重,民生困苦不堪,各省普遍存在财政亏空问题,百姓对政局极为不满。他还提议皇帝派满洲大臣与他一同密查,以证实所言非虚。
乾隆看到尹壮图的复奏后,极为愤怒。他认为尹壮图将大清政局描绘得漆黑一片,完全否定了自己五十多年的统治成果。乾隆原本对尹壮图印象良好且有提拔之恩,对其言论深感不解。于是,乾隆公开了两人的来往文字,要求尹壮图明确指出消息来源和证据,并派户部侍郎庆成与尹壮图前往多地盘查仓库,以此与尹壮图打赌,试图证明大清官员队伍和仓库状况良好。
事实上,乾隆末年的政治局面远非其自认为的那般完美。朝鲜使臣以及洪亮吉、章学诚等国内官员的描述,都揭示了当时官场贪污盛行、上下相蒙的黑暗现实。尹壮图正是基于这些真实见闻,出于忠君爱国之心才上疏直言。他原本坚信大清处于盛世,却因旅途所见打破幻想,希望借此能让皇帝警醒,挽救危局。
饥饿的盛世
张宏杰代表作。揭示乾隆盛世从缔造到崩塌的底层逻辑看懂了乾隆时代,也就看懂了近代中国深刻剖析乾隆的性格、爱情与统治得失。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