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米价暴涨90%,咎由自取

今天看到环球时报引述日本广播协会NHK的报道,2月10日至16日这一周,日本全国超市5公斤装大米的均价已高达3892日元,实现连续7周上涨,与去年同期相比涨幅超90%。

我们来看下之前日本米价正常时是多少呢?有媒体报道在去年日本米荒前,5公斤普通大米大概在1900日元,按照上面同比上涨90%的话则是2048元。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就用最新的数据。先看下今天的汇率:100日元对人民币4.8495元,那么,2048日元,约合人民币100元;3892日元,约合人民币189元;这分别对应的1斤米价就是10元和18.9元。

从平常的10元涨到18.9元,这么夸张的涨幅自然令许多日本民众感到愤怒,并质问日本政府为何迟迟不采取措施平抑米价。看到这个报道,我想对那些愤怒质问日本政府的民众说两个字,活该,因为恰恰是日本政府造成的米价暴涨,期望日本政府去平抑米价,就相当于让放火犯去救火,既无知又愚蠢。

有人会说,日本政府已经讲了,去年大米产量因高温少雨减产、加上大量国际游客来日消费,两者叠加造成了米价上涨,这和日本政府有什么关系呢?

那我们来分析一下,大米减产叠加需求增加,这就意味着大米缺口增大,那么该怎么弥补这个缺口呢?

最直接的就是进口,我们来看下国际米价是多少?印度、越南、泰国、孟加拉,这几个国家现在的均价大概是在418美元1吨,换成人民币的话是1.4元1斤。

日本暴涨后的米价是这个国际米价的13.5倍,平常米价也有7.1倍,即使加上运费,海运非常便宜,1次能运几万吨,假设从印度运到日本,据以往数据推测,散货运输每吨大米的运费可能在50美元至150美元左右。以100美元/吨为例,换算成人民币为690元/吨,即0.345元/斤。

那么,即使加上这个运费1斤差不多在1.75元,可惜的是,日本人不喜欢吃便宜米啊。

日本对进口大米设置了严格的关税配额制度,每年限定一定数量的低价进口大米额度,超过部分关税极高。日本每年大米进口配额约为77万吨,加工用米67万吨,食用大米10万吨,日本一年消费大米约700万吨,主食用米进口仅占消费量的1.4%。

这是第一点,严格限制进口数量,然后看第二点,假如超过配额进口怎么办呢?超过配额的大米进口需缴纳高额关税,税率达341日元/千克,约合700%-778%的从价税,约合16.6元人民币,也就是进口1斤大米就收税8.3元,那么8.3+1.75=10.05,和日本平时的米价也就差不多了。

但即使如此,买家愿意交这么高的关税,也不一定能进口,还要经过严格的检验检疫、繁杂的申报流程,因为设置这些重重措施本就是为了阻止进口的。

日本从去年闹米荒,截至目前的公开信息,并没有紧急进口大米,一开始也拒绝投放储备米,直到2025年2月14日,日本农林水产大臣江藤拓宣布,首次投放政府储备米。

那为什么要这么干呢?明明可以吃到便宜米的啊。难道日本政府傻吗,要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非也,必定是有人通过这些措施受益,在之前我写关税的文章中已经讲了,关税的制定者和国内的生产者是受益其中的,在日本,这个主要受益群体就是日本的农协、实施者则是日本政府。

日本农业协同组合,简称农协,是日本农业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全国99%以上的农户。

当这些农民联合起来的时候,农民就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大家不要以为既得利益群体就一定要高大上、神神秘秘的,任何人、任何群体只要获得了权力,能够运用手中权力为自己谋取利益,就都算。

而日本又是一个选举国家,当这些农民联合起来,喊着保护农民权益、粮食自给自足的口号时,哪一个你敢反对?

那这些日本农民联合起来想要谋取高额利润时该怎么做呢?很简单,限制产量,物以稀为贵嘛,但是,只有自己限制产量可不行,因为还有进口,那么,就要阻止进口。

这也是为什么韩国人吃不起水果,一模一样嘛。

当这样的声音成为主流观念且不容质疑时,那就必定会转化为相应的政策去实施,这都已经是明证了。

所以我说,日本的现状,完全是咎由自取。

因此,即使日本、韩国是发达国家,也会吃不起大米和水果。

那这个问题有解吗?

当人们不断的呼吁管一管时,这个问题是无解的,因为管一管的背后,必定是某一群体对另一群体的舆论声讨,随之而来的管制措施就是吃不起大米和水果。可悲的是,类似的观念已经是当下的舆论主流了,正在各个国家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不断上演。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就需要认识到,除了自愿的交易,没有人有强迫或限制他人的权利,不管是以什么名义,可惜,讲这些话,顶多是得到一些嘲笑和谩骂罢了。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