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看到了多次关于牛肉价格跳水的报道,根据媒体引述相关监测数据显示,6月21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牛肉平均价格为60.91元/公斤,比1月份的均价80.41元/公斤,下跌了24.25%。
在北京海淀区一家永辉超市里,鲜牛肉的价格是29元/斤,而精品鲜切五花肉则要24元/斤;在批发市场,牛肉的价格还能更低,基本上都是“2字头”。北京新发地市场一商户表示,现在牛肉价格每斤24元。
那牛肉每公斤的均价从年初的80到如今的60左右,是因为养牛的成本突然大幅下降了吗?并没有,根据财联社的报道,以某地养牛户为例,每年繁育母牛带犊饲养总成本约为6000元/头,当育肥牛体重达到650千克时即可出栏,此时育肥牛的养殖成本约为10000元,合计成本约为19600元。
这时养牛户的成本价大约是在30.15/公斤,而当地育肥牛的市场收购价格是21元/公斤,养殖户养一头牛将亏损6000元左右。
虽然这两个价格和消费者花的60每公斤相差很大,但大家要知道这是整牛的均价,而一头牛的出肉率在40%-50%之间,这个仅供参考,不同品种出肉率也有差别,再加上检疫、屠宰、储存、冷藏、运输、销售等各种成本和商家利润,零售价和收购价自然要差很多。
不过我们这里也不是为了讨论这个差价有多少,而是讨论一下牛肉价格为什么会跳水,养牛户为什么愿意赔钱卖牛?是成本在决定价格吗?
牛肉价格跳水的原因很简单,供大于求,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牛肉的供应量大于市场消费的需求量,其中国内产量和进口量都在增加;当供应量超出需求量的话,卖家为了实现货物出清,只能选择降价增加更多的消费者。这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价格的渐次下降实现货物的最终出清。
养牛户不得不赔钱卖牛也是这个道理,在成本价之上卖不出去,如果选择不卖的话,还要继续养殖投入成本,只会损失更多,那与损失更多相比,认清现实及时止损的话反而损失小的多。
那是不是屠宰场在压榨养牛户呢?并没有,因为屠宰场也只是中间环节,他们把收到的牛屠宰后也要继续卖给下游环节,同样受到供需规律的影响,所以,这个规律传导到最后的环节消费端,消费者也就看到了牛肉价格每公斤从年初的80降到了60。
所以说,在消费者之前不管有多少的环节,都要受到终端消费的影响,是消费者买与不买的行为决定着这些卖家们的盈亏与生存。所以说,最终决定价格的是供需关系,而不是成本,成本只能决定商家要不要生产和生产多少,通过供应量的变动去调节供需关系,继而决定价格。
那大家觉得,养牛户辛苦一年一头牛还赔五六千,是消费者在压榨这些养牛户吗?
同样不是,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果消费者都不吃牛肉,那牛肉生产的上游所有环节的从业人员都得倒闭失业另谋生路;也就是说,是消费者养活了生产者和整个行业,但双方关系并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恩赐,而是属于你情我愿、互相合作、互利共赢。
那在这个过程中,只要生产者的最高成本能够低于消费者的最低出价,就可以盈利;谁能提高生产效率用更低的成本进行生产,谁就赚的越多,这时候消费者也可以享受到更便宜的价格;反之则会亏损,大家要知道,没有什么事情是稳赚不赔的。
那是不是消费者可以任意妄为无限压价,不会,因为生产的成本和盈亏决定着是否继续生产和供应量的大小,如果消费者无限压价,生产者不愿意生产,那时没有货物可供消费得不偿失,所以,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互相博弈中双方达成动态平衡,生产者有一定的利润,消费者也能以可以接受的价格买到需要的货物;
同样的道理,生产者也不可能无限涨价,因为没人消费的话,涨成天价也没有用。而且,在不断涨价的过程中会吸引更多人为了牟利进入该行业从事生产,从而增加供应量调节供需关系进而降低价格。
所以,市面上,如果有商品的价格涨到大家无法接受一定有额外的原因干预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博弈,比如对商品实行特许经营,限制其他人员从业投入生产,这实际上赋予了特定商家的特权地位,使消费者利益受损,那谁有这样的权力呢?
还是说回牛肉,目前供应量增加的一大因素在于进口量的增加,而根据报道目前进口牛肉的到岸价基本为国内批发价的一半左右,再加上12%的关税,目前应该是免征9%的增值税;也就是说,大家如果买进口牛肉的话要比国产牛肉便宜,如果能免税的话会更加便宜;
那问题来了,大家觉得是应该增加进口或免税让普通老百姓吃上更便宜的牛肉?还是加税或限制减少进口牛肉让国内养牛端不再赔钱?
如果只有这两个选项的话大家估计容易陷入两难或对立哈,那为什么国内养牛户不能像国外一样用更低的成本进行养殖生产呢?是什么因素和障碍造成了国内养牛户的养殖成本远远高于国外?能不能解决掉这些因素和障碍?如果国内的养牛成本无法低于国外,那我们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货物卖掉后再去买国外的牛肉,这样是不是对双方更有利?
理清和解决了这些问题,也许可以让我们吃到更便宜的牛肉,也让更多的人可以大口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