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内置46个收费知识点被指责,既毫无道理,也没有弄清楚问题

博客

今天看到多家媒体报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两家合作出版的一本售价47.8元的大学教材中包含46个拓展知识点,需要额外扫码付费才能在线查看,每个3元,合计需要138元。

根据出版社的回应,购买正版新书的用户可以通过输入图书封底处附带的防伪码免费访问,并不需要额外付费,此举是为了防范盗版;但同时该防伪码只能绑定一个手机号,也就是说即使是正版图书,也只有第一个用户可以免费访问,二手书的话大概率是不能免费访问的,依旧需要付费。

我看到很多声音在指责相关出版社吃相难看,就不说网络上零零散散的网友个人观点了,拿我常看的两家媒体,澎湃新闻说,教材要兼顾公益性,新京报则质问教材岂能如此市场化?总结起来就是说商家不能只想着赚钱,这样的观点看起来义正言辞、道貌岸然,但实则胡说八道、虚伪至极。

不少人有时候总是很矛盾,就比如说赚钱吧,诸位有谁不喜欢自己的钱多一点呢,那当然是越多越好;但又有不少人总是喜欢指责别人,在这些人看来,只有自己可以多赚钱,而其他人想多赚钱就是不对的、没有道德的、毫无底线的、应该禁止的,说好听点叫做严于律人宽于律己,其本质就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大家一定要认识到,并不是只有官才会这样想这样做,人性是共通的,每个人心里都隐藏着一个暴君,只不过人们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不一样,官员可以通过权力直接去做,而普通民众则可以通过舆论,进而影响更多人的观念,决定人们的认知和行为,所以说,舆论同样也是权力。

接着说回正题,教材内置收费知识点到底对不对呢?大家不要认为我是支持这样做的,如果让我自己选的话,我肯定不会选这种教材,但是大家要认识到问题的关键,教材、包括出版社,这是卖家,而学生和读者,则是买家,从双方的关系本质而言,其实还是买卖关系,那么卖家的产品在卖出之前也就是人家自己的财产,因此,这个产品是什么形态、怎么收费?这是卖家的事情,也是其自身的权利。

如果买家并不认可卖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完全可以拒绝并选择其它卖家,放在本案例中就是学生可以选购其他同类型的教材,货比多家,选择自己最满意的,那么问题的关键来了,学生可以自行选择购买哪家出版社的教材吗?不能,虽然学生们是付费购买,但教材的提供是学校统一按照规定选择并发放的,学生们并没有选择权,如果学生们可以自行选择,这样的教材还会有市场吗?买家们如果不喜欢,不去购买的话,自然就把他们淘汰了。

但正是因为买家们没有选择权,才不得不忍受卖家质次价高的产品和服务,那么这个和市场化有毛线关系吗?恰恰是因为它不是市场化,买家才需要忍气吞声,如果在市场经济下,没有准入限制,卖家互相竞争,想要赢得消费者即买家的购买,卖家们需要竞相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才能任意选择、受益最大,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新京报是如何颠倒是非、混淆概念、胡说八道的,明明是非市场化造成的问题,它却指责这是市场化造成的,这就是典型的指鹿为马。

至于澎湃说的公益性,通俗点说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卖家的财产,卖多少钱、怎么卖、你卖家说了不算,就是占据一个道德制高点对他人的财产主张权利,同样是耍流氓,这种情况日常中也很多见:比如人们指责商家哄抬物价,就是买家在向卖家的财产主张权利;而打工人指责企业压榨剥削,则是卖家向买家的财产主张权利;在之前给大家讲了,任何自愿的交易都是对双方有利的,而任何对自愿交易的干预和管制,都是在降低双方的福利。

大家看到这里千万不要以为我是在支持出版社,其实这些出版社本身就是垄断者及受益者,我是希望大家可以明白这类问题的核心在哪里,否则的话,人们的议论再多,也只不过是隔靴搔痒,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假如能破除这些机构的垄断地位,那么这些屡屡发生的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但问题就在于先前给大家讲的那样,人们的观念和利益是不同的,有些人是囿于自身的观念,有些人是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所以类似的问题总是得不到解决,如果人们不能正确认识到这类问题的本质,那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因为选择错误的解决方法加剧这些问题。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