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日本面临着对战争责任的清算,天皇裕仁是否应承担责任成为焦点。在战败初期,宫廷圈内曾认真考虑天皇对战争和战败的责任,天皇本人甚至也动过退位念头。
此后,随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成立,理论上天皇也存在被起诉的可能。然而,美日当局为避免造成局势混乱和维护天皇制的道义高洁,通过一系列操作确保了天皇的“清白”。他们不仅防止裕仁被起诉,还对被告证词进行歪曲,让天皇成功摆脱战争责任的指控,甚至被打造为近乎圣洁的人物。
在形象重塑方面,天皇的巡幸活动成为重要手段。保守派精英与最高司令部协同将天皇由“现人神”转变为“现人”,发起全国巡幸。这一行动旨在确立新的天皇形象,让天皇与国民融合,世俗化天皇崇拜。天皇穿着新式服装,谦逊地与民众交流,展现出亲民姿态,由此赢得了民众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巡幸也引发了不少问题,如为迎接天皇的到来地方花费巨大,甚至导致财政破产,随员中还存在腐败现象,期间也出现了学生的公开抗议行动。
在对待天皇的态度上,不同人物有着不同的观点。木户幸一认为天皇“为战败”应承担责任,他应当清算历史并向臣民谢罪;美国方面的菲勒斯等则强调天皇对日本的重要性,主张保留天皇制。还有一些人如三好达治,撰文谴责天皇“对自身职责怠慢”,认为他应承担战场上将士牺牲的责任。
而渡边清的经历则颇具代表性。他从最初对天皇的无条件崇拜,到战败后对其极度愤怒,再到后来在阅读和思考中逐渐清醒,认识到天皇应承担责任,最终与天皇断绝关系;这一行为反映出部分民众对天皇态度的根本性转变。
总的来说,战后天皇制的存续并非民主化的自然结果,而是美日政治妥协的产物。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和稳定占领政策,选择利用天皇的权威;日本保守精英则为维护体制,积极配合这一叙事。天皇的战争责任被刻意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净化的“象征天皇制”。这一过程虽然避免了社会动荡,却也埋下了历史认知矛盾的种子,至今仍影响着日本与邻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