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清朝虽然处于闭关锁国的状态,但并未完全隔绝与外界的联系。乾隆皇帝对西洋钟表、玩具、乐器等物品情有独钟,而欧洲国家也通过商船和传教士将这些物品传入清朝。
与此同时,英国凭借工业革命的崛起、实力大增,中国茶叶在欧洲流行,英国成为对华贸易主力军,但在贸易过程中却面临诸多问题,英国急需打破清朝对外贸易的限制,改善中英贸易的不平衡状态。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遣马戛尔尼使团访华。英方呈递的禀文语气恭顺,乾隆阅后极为满意,还因《大清一统志》未载英吉利,经传教士介绍后,满心期待着这个新属国的到来,并特批使团由天津登陆。
其实,英国人对中国的向往由来已久,早在1635年中英就建立了贸易联系,至乾隆时期,英国已成为清朝最大的外贸伙伴国。然而,清朝对英国却知之甚少,《大清一统志》都未记载这个重要贸易伙伴。此前,英国商人洪仁辉因在广州贸易饱受欺负,于1759年向乾隆告御状,提出多口通商等诉求。乾隆彻查后,虽惩处了广州海关的腐败、同意部分小要求,但驳回了关键的多口通商请求,还处置了相关“汉奸”,关押了洪仁辉,此后对外商的约束愈发严格。
外商在华处境艰难,他们被诸多规矩束缚,只能在特定时间、地点活动,生活备受限制。而且,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肆意盘剥外商,清朝官员也趁机勒索,“陋规”多如牛毛。英国因工业革命后实力大增,迫切希望打破贸易限制,解决贸易逆差问题。马戛尔尼使团肩负着建立外交关系、改革外贸体制、开辟新港口、获取小岛等使命而来,还精心准备了能展示英国科技和工业成果的礼品。
但访华过程并不顺利,中英双方在觐见礼仪上产生严重分歧,英使拒绝行三跪九叩礼,这一冲突使清朝对英国态度急转直下。乾隆对英国礼品也大多失望,认为不少礼品并无新奇之处,英国马车甚至因不合清朝礼制未被他看到。最后,乾隆下谕旨,逐条驳回了马戛尔尼提出的所有要求,认为这些要求违背天朝体制。
乾隆的拒绝,使英国人意识到,通过和平手段打开中国市场已无可能,而清朝则继续沉浸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
回顾历史,地理大发现后,西方国家积极开展海外贸易,全球化进程开启。而清朝在本身经济、制造业处于有利地位,外部环境也存在发展机遇的情况下,却因自身文化和观念的局限,未能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这一错过,使中国在后续的发展中逐渐落后于西方。清朝在与西方的接触中,因传统观念束缚、内部体制僵化,未能认清世界发展的趋势,最终在历史的浪潮中逐渐走向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