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知识界对秦制的批判

西汉时期,汉武帝以儒术为粉饰,借助官僚集团对汉帝国进行高压控制与高效汲取,这一举措导致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的惨状,百姓因生活困苦而群聚为盗。
汉武帝去世后,西汉知识界的批判声浪渐起。其中,贤良文学与桑弘羊之间的激烈交锋备受瞩目。汉昭帝始元六年,霍光为打击桑弘羊,为贤良文学提供了发声机会,促成了影响深远的盐铁会议。在这场会议中,以桑弘羊为首的官僚集团试图以恐吓和攻击出身等手段压制贤良文学。他们通过讲述淮南王刘安与衡山王刘赐谋逆,牵连儒墨之徒,以及颜异、狄山等因言获罪的典故来威胁对方。然而,贤良文学毫不畏惧,坚定地主张藏富于民,将批判矛头直指盐铁官营、国家均输等政策。他们以亲身所见,揭露了铁器官营导致农具质量低劣、均输法实则是朝廷垄断市场、操纵物价的真相。尽管贤良文学在论辩中对桑弘羊进行了有力批判,但最终盐铁会议仅象征性地废除了酒类国营专卖政策。霍光虽然利用贤良文学打击了桑弘羊,却同样钟情于桑弘羊设计的盐铁官营、均输政策,使得这场伟大的辩论未能产生实质性成果,贤良文学也大多被遗忘。
与此同时,一批知识分子以天人感应理论为武器,对西汉帝国的施政方向进行批判。这一理论原本由董仲舒提出,其《天人三策》涉及王朝合法性、国策选择以及教育选举等问题。但汉武帝只看重其中的君权天授,对董仲舒试图约束皇权的内容并不感兴趣。不过天人感应理论也赋予了知识分子合法批评现实政治的手段:此后,眭弘、盖宽饶、甘忠可、谷永等知识分子相继借助灾异之说,表达对皇权的质疑,甚至提出皇帝应禅位、汉帝国天命已尽等观点。面对这些言论,皇权虽极力打压,但随着时间推移,皇帝也逐渐失去自信。汉哀帝刘欣就曾被夏贺良说服,改元更号,上演了自己推翻自己的闹剧,这一事件使得汉帝国天命已尽的说法广泛传播。
总之,这些批评和抗争不仅反映了西汉中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政治经济的困境,也为后来的王莽篡位埋下了伏笔。
秦制两千年
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里,版图一直在变化,王朝不断在更迭,英雄人物在辈出,新品种食物在引进,工艺技术在増多,而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似乎从未有过大的改变。那么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