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旺达,这个位于非洲中部的国家,曾历经沉重磨难。19世纪,比利时殖民者的贪婪与残暴,在这片土地上播下了仇恨的种子。他们对卢旺达原住民进行种族识别和登记,赋予图西族政治特权,导致胡图族的愤恨,随后又为遏制独立运动,煽动两族对立,矛盾日益尖锐。
1994年,一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震惊世界。胡图族总统飞机被击落成为导火索,在短短几个月内,约80万到100万图西族人惨遭杀害,这场灾难几乎摧毁了整个国家,经济全面崩溃,社会秩序荡然无存。
大屠杀后,新政府艰难成立。为了实现和解,政府取消了民族划分,身份证上不再标明民族。同时,不再追究殖民时代的个人责任和大屠杀时期的众多杀人者,避免陷入无休止的纷争。
然而,战争的创伤太过沉重。卢旺达经济底子本就薄弱,战争又让商业和农业遭受灭顶之灾,人口锐减、经济跌入谷底。2000年后经济虽有起色,但农业恢复容易,工业发展却困难重重。内战几乎摧毁了所有电力设施,制造和维修人才匮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
在这样的困境下,时任总统选择了亚洲威权主义模式治理国家。在首都基加利,军队与警察维持秩序,禁止乱扔垃圾、随意摆摊,摩的司机有严格着装要求,流浪乞讨者被收容,饭馆卫生检查严格,每月还有全民义务劳动。这种严苛的治理让卢旺达变得干净、整洁、秩序井然,还荣获非洲最佳旅游目的地称号,但这种以牺牲经济活力为代价的治理模式,似乎难以支撑国家的长期发展。
卢旺达的未来发展既充满潜力,也面临诸多挑战。作为非洲自由贸易组织的成员,卢旺达对各国开放签证,努力吸引外资,改善基础设施。中国企业在电力等领域的援助,也为卢旺达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但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卢旺达仍需在保持社会秩序的同时,寻找平衡,避免因过度管制而扼杀经济活力,同时需要促进经济多元化、努力发展工商业,解决就业问题,提升经济实力;只有这样,这个曾遭受深重苦难的国家,才有可能真正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