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经济:从苏联模式到艰难改革

印度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议会制民主国家,其政治体制与欧美国家相似。然而,在经济体制上,印度20世纪下半叶却深受苏联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结合”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虽然为印度带来了工业化进程,但也带来了臃肿低效的体制问题,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

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虽然对斯大林的政治体制不感兴趣,但对苏联的经济制度却充满向往。作为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苏联的“跨越式工业化”路径对印度极具吸引力。尼赫鲁提出走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外的“第三条道路”,试图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相结合。20世纪50年代初,印度事实上抛弃了不结盟政策,与苏联建立了紧密关系。1951年,苏联开始对印度进行经济援助,并在中苏交恶后加大援助力度,帮助印度建成了钢铁厂、汽车工业等关键产业,甚至提供了大量军事装备。在苏联的帮助下,印度自称步入了世界十大工业国行列。

然而,苏联的援助不仅带来了工业化,也带来了臃肿低效的体制。印度实行高度计划的工业体制,推行“五年计划”长达几十年,甚至在2016年才被莫迪政府废除。在印度,国企效率低下,工人懒散,官僚主义盛行。虽然印度没有完全消灭私营企业,但政府对企业的干预过多,例如要求企业建立工会、提供餐饮设施等,这些规定使得企业负担沉重,难以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企业也不愿意做大做强,在20世纪80年代,印度80%的就业集中在少于20人的“非正式机构”,这反映了其经济体制的僵化。

与中国相比,印度的经济改革起步较晚且阻力重重。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启动改革开放,迅速释放了市场活力,而印度由于政治体制掣肘、劳工团体强大以及甘地主义的影响,改革进展缓慢。从瓦杰帕依到辛格,印度的经济改革一直在推进,但旧体制的深厚基础和反改革势力的阻挠使得改革举步维艰。莫迪总理上台后,采取激进手段推动经济改革,印度经济才有了较快增长。然而,这种增长能否持续仍存在不确定性,因为印度政坛中老牌政党国大党偏向保守,而新兴的印人党则倾向改革,两党的博弈可能影响改革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与苏联的关系在苏联解体后发生了戏剧性变化。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经历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卢布贬值上百倍。印度趁机以新卢布的面值还债,导致俄罗斯对印度耿耿于怀,两国关系一度恶化。直到近年,由于军事领域的合作,印俄关系才有所缓和。如今,印度经济总量已超过俄罗斯,但在人均GDP方面仍有较大差距。不过,随着印度经济的稳定增长,未来其人均GDP超过俄罗斯的可能性较大。

总体而言,印度的经济发展历程既得益于苏联的援助,也受制于苏联式体制的弊端。与中国相比,印度的经济改革起步较晚且阻力更大,但近年来在莫迪政府的推动下,印度经济呈现出较快增长势头。然而,印度能否持续这一增长势头,仍取决于其能否克服体制障碍,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

国家的贫困与繁荣
一部深度解读国家兴衰的启迪之作!理解当代世界的经济命题,洞察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傅蔚冈、傅剑锋作序,张维迎、毛寿龙、王建勋、阿乙推荐!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