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盛世情结

盛世,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对时代最美好的憧憬;在古代历史中,盛世可以被定义为内无严重政治腐败、外无紧迫敌国外患、社会安定且百姓温饱得以保障。

然而,这样的盛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屈指可数,大规模的仅有汉代文景之治、唐代贞观开元盛世及清代康雍乾盛世三次,小规模的盛世或治世也不过寥寥几个,累计时长不过约400年,在数千年历史中如惊鸿一瞥,其余时间大多是充斥着灾荒、动乱与腐败。

而且,每一个盛世的降临,都伴随着大规模祸乱之世作为前奏。秦末战乱后的文景之治、隋末战乱后的贞观开元盛世以及明清易代之际大屠杀和大破坏后的康乾盛世,无不如此。极衰之世的大破坏,虽满目疮痍,却为新王朝解脱了人口压力,提供了经济自动恢复的契机,盛世宛如对前一阶段大灾难的反弹与弥补。同时,盛世的出现亦得益于衰世提供的宝贵经验教训。前代统治者的倒行逆施,如强秦暴亡、隋炀帝的荒淫无道、晚明的弊政,成为后代统治集团的明镜,促使他们在施政时谨小慎微,避免重蹈覆辙。

但付出极衰之世的代价,并不必然能收获盛世。盛世的出现,还需要诸多苛刻条件。其中,遇到英明的帝王是关键因素之一。盛世君主不仅要具备卓越的政治才能,更要有超凡的自制力,然而在深宫环境中培养出这样的帝王并非易事。更为难得的是,盛世往往是几代人接力努力的成果,开国帝王奠定基础,后续子孙突破发展瓶颈,如汉、唐、清的盛世皆循此规律。但连续几代帝王皆雄才大略的概率极低,这也成为盛世稀少的重要原因。

关税与贸易
贸易的本质是个人之间的合作,任何对贸易的限制,受损的都是具体的个人。

盛世的辉煌更是难以长久维系,其结局往往是盛极而衰。汉武帝、唐玄宗、乾隆时期的盛世,皆如绚烂烟火,转瞬即逝。汉武帝前期是汉代统治的高峰,然而武帝后期过度征伐,导致天下大乱。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被“安史之乱”瞬间终结,人口锐减,繁华尽失。乾隆盛世之后,清朝迅速陷入衰败,白莲教起义爆发,王朝从此风雨飘摇。

盛世倾颓之所以迅速,根源在于其依赖人治。在中国古代,专制制度框架长期未变,统治绩效过度依赖统治者个人。统治者缺乏有力的内外制约,个人的英明与自制极易在环境的纵容下被腐蚀。盛世君主身上,英明与昏聩、理智与膨胀常常并存,他们既是盛世辉煌的缔造者,也是王朝衰落的始作俑者。

回顾往昔,我们看到盛世的难得与易逝,盛世是中国古代历史中的稀缺现象,其出现依赖于衰世的铺垫、前代教训的借鉴、英明君主的领导以及几代人的接力。然而,由于人治的局限性,盛世难以长久保持,最终往往迅速走向衰落。

饥饿的盛世
张宏杰代表作。揭示乾隆盛世从缔造到崩塌的底层逻辑看懂了乾隆时代,也就看懂了近代中国深刻剖析乾隆的性格、爱情与统治得失。
小白经济学
经济学不仅仅局限于金钱,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帮助你理解世界运行的逻辑和规律。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