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盛世余晖下危机隐现

乾隆晚年,看似繁华稳定的帝国背后,实则暗流涌动,大规模动荡的前奏已悄然奏响。
乾隆生来体魄强健,精力过人,其早年的身体状况堪称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然而,岁月无情,即便拥有优良的遗传基因,也无法抗拒衰老的脚步。
中年之后,身体老化的迹象逐渐显现,听力、视力相继下降,记忆力衰退,精力不济,失眠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曾经思维敏捷、处理政事游刃有余的皇帝,此时面对堆积如山的政务,已深感力不从心,却仍需承担皇帝这一角色的全部职责,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使他疲惫不堪。
生理上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乾隆的心理和性格。步入老年,他的性格从外倾、主动转为内向、被动。曾经的察察为明逐渐被难得糊涂所取代,批阅章奏时不愿借助老花镜,处理政务追求简明,缩短办公时间,对官员汇报要求语言简洁。
心态上,他从早年的谨慎奖赏变得无原则地滥赏,对政务以不扰民、不生事为首要原则,减轻了对民间宗教的管控,放松法网,施恩的手笔愈发宏大,对贪污官员也常常宽纵处理。
在专制政治体制下,皇帝是国家的核心,其精神状态如同蝴蝶效应的源头,对整个官僚体系产生巨大影响。乾隆的松懈懒惰,经过官僚系统的层层放大,使得政风急剧懈怠。
官员们办事拖沓,对公事推诿扯皮,不愿处理民间纠纷,办事逾期现象屡见不鲜。老好人作风盛行,处理案件时过于宽减,只求息事宁人。随着官僚体系的废弛,社会秩序陷入混乱。
乾隆晚年,人口压力持续增大,社会矛盾不断积累。而此时,官僚体系的百务废弛为这些矛盾的爆发提供了契机。最突出的表现是游民大量涌现并形成组织,如四川的“啯噜”,他们勒索钱米、抢劫奸淫,无恶不作;湖北出现抢劫家族;山西社会风气好斗;南方沿海海盗猖獗。
这些现象表明,大清王朝表面的盛世之下,危机已如地火般在底层蔓延,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前奏已然奏响,曾经辉煌的乾隆盛世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的深渊。
黑格尔曾指出,在中国古代专制政治下,皇帝是国家的神经中枢,其精神状态直接影响官僚体系和社会秩序。乾隆晚年的松懈导致官僚体系的懈怠,进而引发社会动荡的隐患,这充分反映了专制政治对统治者个人能力的高度依赖。一旦皇帝的治理能力衰退,官僚体系的执行力也会随之下降,社会秩序必然出现剧烈反弹。
饥饿的盛世
张宏杰代表作。揭示乾隆盛世从缔造到崩塌的底层逻辑看懂了乾隆时代,也就看懂了近代中国深刻剖析乾隆的性格、爱情与统治得失。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