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之盟背后的西汉政治格局

西汉王朝于公元前206年在反秦战争中诞生,初期五十年尊奉黄老之学,实行无为而治,这与秦制有所偏离;但这种无为并非道家所宣扬的与世无争,而是白马之盟所构筑的权力结构对皇权的约束。

西汉建国有着浓厚的游侠底色:刘邦年少时追求上进,成年后以信陵君为偶像踏上游侠之路,其游侠生涯的高光时刻是成为张耳门客。秦国统一后,刘邦无奈回归家乡,后成为秦国小吏,最终又重归游侠身份。

刘邦的游侠底色影响了其政治集团,刘邦称帝后,与下属形成近似平等的契约关系,这体现在财富与权力分配上。财富分配方面,刘邦为坐稳帝位,将大量社会财富分配给六十万军吏卒,形成了军功集团,这一集团成为西汉立国和刘邦统治的基础。

在权力分配上,刘邦的帝位由诸侯王推举,是一种相对权力,与秦始皇的绝对权力截然不同。

白马之盟是汉高祖刘邦与诸侯王、军功集团共同订立的准契约。它规定王与侯的分封权归皇帝,王位仅限刘姓,侯位仅限有功者,违反者天下共击之。这一盟约平衡了皇帝、诸侯王和军功列侯三方的权利与义务,形成了西汉初年宫廷—政府—王国三足鼎立的权力结构。

此后,西汉初年丞相多由军功列侯担任,且取决于军功高低,然而,白马之盟未能固化为稳定的制度,其盟约内容未公开化、制度化,导致其约束力逐渐减弱。

吕后时期,皇权试图削弱军功列侯的权力,引发了诛吕安刘事件,这一事件虽被粉饰为维护刘氏皇权,但实质上是军功集团对权力的捍卫。

文帝之后,中央与王国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中央的横征暴敛导致百姓用脚投票,纷纷投奔赋税较轻的王国,这种现象在七国之乱中达到高潮。传统观点认为,七国之乱是王国势力膨胀的结果,但贾谊和司马迁的记载显示,王国的吸引力在于其相对宽松的赋税政策和对百姓的优待。

从百姓角度看,秦制下百姓毫无选择,而白马之盟体制下百姓尚可两害相权取其轻,两种体制的优劣耐人寻味。

但可惜的是,白马之盟未能固化为稳定的制度,仅维系了不足五十年。

秦制两千年
从秦汉到明清的两千多年里,版图一直在变化,王朝不断在更迭,英雄人物在辈出,新品种食物在引进,工艺技术在増多,而底层民众的艰难生活,似乎从未有过大的改变。那么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呢?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