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清帝国改革前夜的艰难起步

1861年,世界格局风云变幻,俄国废除农奴制,美国深陷南北内战,而清帝国也站在了命运的十字路口。此前一年的“庚申之变”,京城沦陷,皇帝北逃,成为清廷立国以来的奇耻大辱;为应对英法联军,清廷于1861年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是清廷与世界对接的专门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其外交心态的微妙转变。同年,咸丰皇帝在忧惧中病逝于承德避暑山庄。

咸丰皇帝在位期间,一心想为父雪耻,一改道光朝的议和路线,重用主战派,罢黜那些被指“抑民奉夷”的官员。然而,咸丰皇帝的强硬政策缺乏实力支撑,现实残酷地将他的强硬碾碎。面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和英法联军的入侵,八旗军队腐朽不堪,一触即溃。无奈之下,咸丰帝只能重用汉族官员组织武装。在外交上,他坚守“天下共主”的颜面,执着于西方使节的跪拜礼仪,却因清军战败,无力阻止西方以鞠躬礼觐见。最终,英法联军攻入京城,火烧圆明园,咸丰帝仓皇出逃,即便英法联军撤离,他仍因担忧洋人要求觐见而拒绝回京。

皇帝避居热河,外交事务却迫在眉睫。面对英法联军的压力,清廷被迫调整对外政策。洋人不满“抚夷局”的称谓,奕訢等人奏请设立新机构,总理衙门由此诞生。奕訢在与英法联军的谈判中认识到,条约外交是解决冲突的重要手段,从主战派转变为条约外交的倡导者,他意识到设立专门机构处理洋务的必要性。咸丰虽同意设立,但试图以“通商”二字限制其权力范围,后经奕訢劝说才去掉“通商”。不过,咸丰始终对总理衙门权力过大心存戒备,限制其与地方督抚的直接联系。直至咸丰病逝,奕訢等人发动政变,总理衙门才逐渐成为晚清改革的中枢,但其成立之初不过是一次迫不得已的屈辱让步。

在思想领域,1861年冯桂芬将《校邠庐抗议》初稿寄给曾国藩。冯桂芬受林则徐影响,关注现实问题,其书不仅表达对国家受制于小夷的愤慨,更提出了深刻的改革路径,如指出清廷在人才选拔、经济发展、君民关系、风俗文化等制度方面的不足,见解远超同时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然而,因时代局限,冯桂芬对自己的主张将要面临的舆论批判深感不安,对书稿进行删改,并用传统政治理念包装改革主张,并寻求曾国藩为图书作序;曾国藩虽赞赏该书,却因书中内容可能带来麻烦而未写序。冯桂芬最终选择将著作尘封,生前未予出版。直至其去世后多年,该书才逐渐面世,但即便在戊戌变法期间,书中主张仍遭到官员的严厉批评,且始终未能与总理衙门形成共鸣。

1861年,清帝国在政治、外交和思想等多方面都经历着艰难的变革。总理衙门的设立、咸丰帝的坚持与无奈、冯桂芬改革主张的埋没,都反映出这个古老帝国在迈向近代化进程中的挣扎与彷徨,也预示着未来改革之路的艰辛与漫长。

大变局:晚清改革五十年
作者通过丰富的史料,自1861年至1911年的每一年中选出一项与改革关系最为密切的事件,剖析晚清改革的成败缘由,展现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曲折历程。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