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重塑民间记忆

乾隆皇帝在统治后期,为了巩固思想文化专制,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试图通过文字狱和禁书运动消除反清意识和异端思想。

乾隆四十二年,江西新昌县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案件。当地恶名昭彰的光棍王泷南告发举人王锡侯编写的《字贯》字典狂妄悖逆。尽管县令和江西巡抚海成认为该书并无大逆之处,但乾隆皇帝却因书中提及康熙、雍正、乾隆的名字而大怒,将其定性为大逆不道,并将此案升级为特大逆案。王锡侯最终被斩立决,其家人也受到牵连。这一事件成为乾隆皇帝推行思想专制的标志性案件。

乾隆皇帝在统治后期提出大兴文治的口号,试图通过文化手段巩固统治。他通过编撰《御批历代通鉴辑览》《贰臣传》等书籍,重新构建历史观和价值观,确立新的正统观,并大规模整理历史文献。然而,这些举措背后隐藏着对反动书籍的调查与禁毁。乾隆三十九年开始的禁书运动进展缓慢,直到王锡侯案爆发后,各地官员才开始积极行动。皇帝通过此案制造恐怖,杀一儆百,推动禁书运动的全面展开。各地设立书局,深入民间搜查违禁书籍,并将禁书成果与官员升迁挂钩,导致大量书籍被销毁。

乾隆时期的文字狱范围大幅扩展,不仅针对已故作者的作品,还涉及活人的违碍文字。皇帝通过制造冤案和酷案,如蔡嘉树告发徐述夔案,将一些语义含混的文字定性为大逆不道,以此恐吓天下之人。这种恐怖政策导致全国上下人人自危,文人学士不敢再创作和传播文字作品。据推算,乾隆朝销毁的书籍数量惊人,焚书总数达十五万册,销毁版片八万余块,明代档案也几乎被全部销毁。这种消灭记忆的行为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文化浩劫。

乾隆皇帝的禁书运动和文字狱政策不仅摧毁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让文人学士失去了创作的自由,使社会思想陷入僵化。乾隆盛世文治武功的背后,所谓文治不过是一场无法挽回的文化灾难,这段历史也成为封建专制统治残酷与阴狠的鲜明例证。

饥饿的盛世
张宏杰代表作。揭示乾隆盛世从缔造到崩塌的底层逻辑看懂了乾隆时代,也就看懂了近代中国深刻剖析乾隆的性格、爱情与统治得失。
 
  •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供参考;配图来源自网络,与正文内容并无必然联系,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