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这个在中国历史上虽然短暂但却影响深远的大一统王朝,其迅速崛起又骤然覆灭的命运令人深思。
秦朝以商鞅之道与韩非之术构建国家,对内施政核心聚焦于强化管控、增加汲取、减少义务。国家授田制度将土地所有权收归国有,民众仅获使用权,借此将秦民牢牢束缚于土地,再配合繁杂细密的律法,实现对秦民生活、生产的全方位管控。秦律追求凡事皆有法式,繁杂细密的律法犹如一张大网,百姓稍有不慎便触犯律法、动辄得咎。秦政在法治名义下,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国家汲取范畴,天下苦秦久矣,这种苦并非一时之痛,而是长期的厌恶与憎恨。
秦二世胡亥即位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一方面,他东行郡县巡幸天下,旨在威慑六国故地的新秦民,然而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他因自身不自信、得位不正等原因,对中央和地方人事进行大规模调整。他清洗地方官员,屠杀朝中大臣和皇族,意图铲除异己,培植亲信。这一行为在官吏集团中引发了普遍的恐怖气氛,严重破坏了官吏集团这一秦帝国的统治基础,众多官吏因此对其离心离德。
然而,官吏苦秦并不必然导致秦帝国的覆灭。若假以时日,胡亥本可重建自己的统治基础。但他严重低估了来自从前六国的新秦民这一变量。新秦民与老秦民截然不同,他们对秦国普遍怀有抵触情绪。秦国快速消灭六国,使得始皇帝来不及将旧秦地的驭民体系全面移植到新秦地,未能彻底摧毁新秦地的有组织中间力量。当陈胜起事时,得到了诸多昔日豪杰的响应,刘邦、项羽等也展现出强大的社会活动能力。
胡亥清洗官吏集团,使秦帝国的统治基础分崩离析,而外部有组织的武装力量趁机崛起,最终导致秦朝走向亡国之路。大秦二世而亡,不仅仅是胡亥个人的统治失误,而是长期以来秦政积弊、统治阶层矛盾激化以及新纳入民众未能有效整合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