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孙立平写的一篇文章,说有两件事让他心里堵得慌,一件是学生补课负担重,另一件是大学生就业难;文章在这里:《孙立平:两件事,心里堵得慌,不吐不快 》,大家可以去看一下。
在文章中提及补课负担有多重的时候,孙立平举了两个朋友的例子,一个北京的朋友,补课一小时要6000;另一个是北方某省会城市的朋友,补课一个半小时要2000左右;而且,这种补课还得是偷偷的,没有关系,你出钱老师可能都不给你补。
另一件大学生就业的事情,也是其朋友,孩子刚大一,家长已经在为孩子毕业后的就业问题操心了。
作者还引用了两个微博上家长对补课问题的抱怨做例子,作者也想到了让大学生去从事教培给学生补课,大学生有了工作,学生能便宜补课,但他认为这是个馊主意,然后一通巴拉巴拉感慨,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不知道该怎么解决问题。
那这两个问题是那种属于布满荆棘需要跨过重重难关去攻坚克难的复杂问题吗?
在我看来并不是,这两个问题非常简单,也非常容易解决,那为什么没有解决,不是因为没有方法,而是因为人们的认知和观念在阻碍着解决问题,也可以说是人们的思维局限导致了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
就比如说这个补课成本高昂的问题,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几年前的时候补课有这么贵吗?肯定没有,通俗点说,补课也是一种商品,虽然其主要是服务形式,但也受供求规律的影响,在双减政策出台大力整顿教培后,教培领域的供给急剧减少,但学生或家长对补课的需求消失了吗?并没有,所以,如果需求没有消失或大量减少,那么供给的大量减少一定会造成价格的大幅上涨。
与此同时,教培此时处于模糊地带,不再像往常那样正大光明,这时教培机构对未来预期不稳,不但会减少投入,而且时间偏好提高,通俗点说就是抱着能赚点是点而不是打算做长久买卖的短视心理,这时候补课价格不但奇高,而且质量水准反而下降,就是质次价高。但这也不能怪这些教培机构,能做长久生意的话,谁愿意做一锤子买卖呢?
很多学生家长以为,没了教培,孩子们就会在同一起跑线上,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即使所有的学生都不上教培,学生的地域不一样,这就已经决定了能享受的教育资源和大学录取率不一样,而且学生的聪慧程度、家庭教育、个人努力等都不同,怎么可能会在同一起跑线上呢?
另外像是衡水和毛坦厂,人家的学生需要补课吗?不需要,人家卷的估计比教培都厉害。再说了,没有教培,有钱人可以请家教;知识分子家庭可以自己给孩子补课;这些你哪一个能禁掉?
所以,有教培的时候,无非是分为贵点的补习班和便宜的,教培机构是有动力尽可能多的去招收学生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降价,价格越便宜招的学生越多;讲课的话,给一个人是讲,一百个也是讲,学生越多,成本越低,价格也就越低;再不济,网上盗版的网课视频一大堆,便宜的很或者不要钱也可以学。
但现在,没有了教培,有钱人的家庭总会有自己的办法,穷人家的孩子这时候却只能干瞪眼。所以,打击教培,受损的恰恰是中低收入家庭。这时候,普通家庭想给孩子补课只能花更多的钱却得到更差的服务。
那是哪些群体在不断的呼吁打击教培呢?恰恰就是中低收入群体,这就是属于自己给自己挖坑。
然后说回补课问题的根源,学生或家长为什么要补课,不管是哪个阶段的学生,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考一个好的大学。
那好的大学相对于学生群体来说总是稀缺资源,像985、211,国家每年投入的补贴生均经费估计几十万,那如何分配这些稀缺资源?目前采用的是按照高考成绩择优录取,这也就决定了学生们为了能进入优秀大学需要去拼命地卷成绩。
这个卷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靠头脑聪慧、有的靠勤能补拙,所以那些支持整顿教培的人就没有弄清楚根源,你能让大家不准上补习班,你能让聪敏的学生变成笨蛋吗?你能让勤奋刻苦的学生躺平享乐吗?这既不现实也违反人们认知,难道聪明是不好的?勤奋好学也不好?
所以,考上好大学是目的,而教培或补课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那么,目的没有变的话,想要靠限制其中的某个手段是不现实的,因为人们总会想别的办法。
那想要解决学生及家长们内卷和压力大的问题,该怎么办呢?这就要回到人们的目的上,而不是在其他地方隔靴搔痒;最直接的就是多建一些好大学,但这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也只能部分减缓学生们的压力;或者把所有的大学都办成一个水准,学生们考哪个都一样,自然就不会再卷了,但这只会造成人们的平庸化,不切实际;当然,可行的方案就是多办一些好大学。
但其实这样依旧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学生们考好大学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说出来好听吗?不是。是为了大学毕业后有一份好的工作,有一个满意的薪水。
这就要回到让作者心里堵得慌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其实这个问题更简单了。为什么就业难?就业又是谁提供的?
就业难是因为劳动者数量大,光今年的高校毕业生预计就有上千万,这么多人找工作,自然竞争压力就大了,找工作也困难。
那工作又是谁提供的?是企业,像今年毕业生有一千多万,那如果社会上的各类企业合计要招聘两千万甚至三千万名职员,那这一千万多毕业生还用发愁找不到工作吗?
所以,大家要认识到,就业岗位是企业提供的,大量的劳动者想要获得工作岗位就需要有足够多的企业提供大量工作岗位,劳动者数量越多,所需要的企业和就业岗位数量也就越多。
那想要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关键在于怎么想办法让企业多起来,让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多起来;那大家可以看下现在的舆论环境,骂老板、骂企业、骂资本,很多人骂的爽了,但老板被骂跑了,企业被骂倒闭了,倒霉的是谁?是劳动者。
很多劳动者抱怨被企业压榨,不断地要求对企业多管一管;劳动者薪资水平低是事实,但大家要明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任何事情都要受经济规律的影响,供大于求价格下降,这就是目前劳动者薪资水平低的根源,想解决问题的话,正确方法就是增加需求量,也就是增加企业的数量,其他的任何方法都是饮鸩止渴。
另外,现在办企业并没有多少难度和成本,注册执照,租个办公室,千把块就搞定了,那既然劳动者觉得被企业压榨了,为什么自己不去办个企业当老板呢?自己当老板不爽吗?
所以,让孙立平头疼的问题,其实就是同一个问题,就业的问题;如果企业的数量足够多,那么大学生或者其他劳动者的就业都不是问题;而且人们会发现,很多就业岗位,根本就不需要多么高的学历,高中生、初中生经过简单的实习培训就可以完成,特别是像有些公务员考试要求硕士研究生,是因为工作内容需要多么高的技术含量吗?不是,这样只是为了把门槛提得足够高,筛选求职者而已。
那么,如果国内的企业数量足够多,就业岗位足够多,大学生毕业就能找到好工作,拿到满意的薪水,甚至高中生不用读大学也可以找到满意的工作和薪水,那还会有这些问题吗?到了那时,不管是劳动者还是学生,还需要像现在这样卷吗?
那么就回到问题的根源了,目前我们的企业营商环境是好还是坏呢?企业是变得更多了,还是更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