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石材进口大国,许多优质石材源自希腊,其地中海沿岸因火山喷发造就的大理石纹理优美,自古希腊起便用于雕刻与建筑,如今更是成为中国房地产业的重要材料。作者的朋友在福建石材行业工作,常赴希腊跟单,多落脚于东部城市德拉马,这里虽盛产石材,却经济落后,人口规模仅相当于中国小镇。
德拉马普通民众收入较低,2015年时当地多数人月收入不足1000欧元,多年来增长不到10%,且低于希腊最低工资标准的大有人在。希腊人工作态度散漫,办公人员上午10点才上班,中午用餐花费一两个小时,下午三四点便下班。夏季炎热,工作时长更短,人们还热衷于傍晚出来喝咖啡、喝啤酒畅聊至深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德拉马的中国人勤劳简朴,福建老板常来视察,与职员同作息。
希腊作为欧盟成员国,多年来经济发展停滞,民众生活水平提升缓慢。债务危机爆发时,民众收入大幅缩水,即便后来有所回升,也远不及当地中国人收入增长幅度。希腊人的工作态度常引发中国合作伙伴的不满,如处理国内传来的石材详单,希腊职员办事拖沓,请假、旷工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中国公司在希腊的关键部门多选用本国人,甚至雇佣来自马其顿、保加利亚的“黑工”,他们不仅勤快,薪水也比希腊人低很多。
这一切现象背后,福利主义是关键因素。在加入欧元区前,希腊就是欧洲福利优厚、国民懒散的国家。加入欧元区后,大量低息贷款使希腊政府不断派发福利,进一步助长了懒散之风。希腊公务员收入和福利位居欧洲前列,退休年龄早,民众在水电能源、教育、养老等方面都有政府补贴,导致工作热情和能力严重缺失。
希腊债务危机正是长期福利狂欢的结果。加入欧盟前,希腊已负债累累,加入后政府大肆举债,不断提高最低工资和养老金水平。尽管欧盟有所指责督促,但也存在纵容。2015年齐普拉斯政府上台后,依旧声称提高最低工资并设法化解欧盟压力。希腊政府债务占全国GDP比重极高,以其收入几乎无力偿还。希腊政府打着“紧缩换援助”的旗号,实则是拖延债务,甚至有公然赖账的想法。希腊人对危机麻木不仁,希腊政府既无力解决问题,又要讨好选民,缺乏彻底改革的动力,还滋生出责怪欧盟、迁怒德国等错误心态。
希腊加入欧盟虽获短期利益,从长远来看却丧失了变革动力,福利主义如同慢性毒药,将希腊拖入危机的泥沼,希腊人对福利的过度依赖使其失去了努力工作的动力,社会活力被严重侵蚀,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