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只要是读过小学的朋友,都会知道拔苗助长的成语故事,宋国有个人嫌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于是到地里去用手把它们一株一株地拔高,累得气喘吁吁不说,到了最后,禾苗也全都死了。
也许大家多会嘲笑故事中的宋人又蠢又笨,却殊不知在现实中如宋人般行为的人比比皆是,其原因倒也简单,大多数人都喜欢从直觉上去看待和解决问题,因为这样不需要花费什么头脑和精力,简单省事。
以前是禾苗长的不够高不够快,那就用力拔一拔,现在呢?
商家黑心涨价,那就不准涨价;买不起房,那就限价限购;看不起病,那就免费医疗;生不起娃,那就发放补贴;劳动者工资低福利差,那就强制规定最低工资和种种福利......
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看起来全都是在解决人们的痛点。
但人们有没有想过上述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解决方案又是否对症下药呢?
我们只需要问一个问题就知道了,这些问题都是长期存在的,如果解决措施正确的话,为什么还会长期存在呢?
当然,说这些话是要得罪人的,在之前我写了,大多数人喜欢听的并不是什么真话,因为真话会让人看到自己的无知和过错,但有些人看不到自己的无知,有些人则不会承认自己的过错。
说回今天的主题,卷,也可以叫内卷,这是一个人人厌恶的词汇,因为其意味着竞争和压力,没有人会喜欢。
那它为什么存在?原因倒也简单,因为人的欲望,由于欲望是无穷的,当人们追逐越来越多的欲望时,就需要越来越多的手段来获得相应的资源,在这个过程中竞争和压力就出现了。
也就是说,内卷是人们满足自己欲望的手段,如果人们能够控制自己的欲望知足常乐,那就根本不需要卷。
就像被人们讨伐的大厂996,其工作人员年薪多在数十万,高的上百万,工作几年就可以获得普通人一辈子的收入,普通人月薪过万已经算是高薪了,工作40年也超不过500万,前者10年甚至是5年就可以拿别人一辈子的收入,想轻松的话,完全可以工作5年就退休啊,难道这不是好事儿吗?需要对996苦大仇深吗?不喜欢完全可以换一份轻松的工作,你不会跳槽吗?谁又能强迫你去大厂上班吗?
但可笑的是,有太多的人又想欲望被不断的满足,又不想为之付出代价,岂不是痴人说梦?
在之前我多次写到,每个人都具有双重身份,一生都离不开两样东西,生产和消费,生产就是赚钱,消费就是花钱,生产的时候,就是生产者,也可以叫做劳动者、企业、商家,消费的时候则是消费者。
所以,没有谁的身份是固定不变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的经济行为中切换着自己的身份。
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发现,企业、个人、生产者、消费者这几个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首先,一个人的话,既可以是生产者,也可以是消费者,这个很好理解。
而企业的话,面对消费者的时候,它是生产者;而面对劳动者的时候,它又是消费者;但面对消费者的时候,企业和劳动者又都是生产者。
正是因为这个复杂易变的身份问题,使得人们常常陷入单一固定的思维误区,以为维护某一方的利益就是维护自己的利益。
比如人们作为消费者的时候,总是喜欢指责企业和商家,但人们消费的钱从哪里来?难道不是在其他企业里工作赚来的吗?
当人们消费前在其他企业工作赚钱的时候,难道他们不是某各企业或商家的一部分吗?那时候他们就又是面对消费者的生产者了。
所以,大家可以发现,当你作为消费者指责企业和商家时,别人作为消费者的时候又会指责作为企业和商家的一部分的你。
有些人可能已经绕晕了,不过,这是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搞不清楚这个问题,人们就会陷入类似于拔苗助长的宋人那般的处境。
只有明晰企业和劳动者在不同经济行为中的不同身份,人们才能正确的认识并解决问题。
我们举一个现实例子,当小米手机发布第一代时,其1999的售价引爆了手机消费市场,因为当时同等配置的手机均价通常在三四千左右,搁在现在看来,小米就是当时的卷王。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谁痛苦,谁受益呢?
其它手机厂家就痛苦了,里面的劳动者也同样痛苦;但消费者受益了,消费者有了更便宜更好的选择。
那前者的痛苦和压力是来自小米手机的伤害吗?
不,没有任何人给予他们伤害,前者依旧可以按照之前的那样生产、定价,只不过是消费者有了更好的选择,不会再选它们了;
但消费者愿意购买哪个企业的产品,这是消费者的权利和自由,企业不能说消费者不在自己这里消费就是伤害自己;
同样的,小米手机怎么生产和定价,也是这个企业的自由和权利,小米并不能禁止其他手机厂家生产手机,也无法强制它们该怎么生产、怎么定价,小米并没有侵犯这些手机厂家的任何权利,双方各凭本事,谁的产品消费者喜欢,谁就能生存下去。
那那些因为小米手机的出现而关门倒闭生存不下去的厂家和劳动者该怪谁呢?
该怪小米吗?毕竟是小米的出现使得他们被淘汰了,很多人的思维误区就容易陷入这点。
但刚才已经讲了,小米手机并没有侵犯这些手机厂家的任何权利,双方不过是各凭本事,看谁能生产出消费者喜欢的产品罢了,也正是因此,在生产者的互相竞争中,消费者得以享受物美价廉的产品;反之,阻止竞争,就是阻止消费者获得物美价廉的产品。
在这个过程中,总有企业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生存下去,也总有企业无法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被淘汰。
那该怪谁呢?至少不应该怪在别人身上,但现实却是,总有企业和个人,把自己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后果怪在别人身上。
你东西太便宜,让我们没法活;你工作太能干,还是让我们没法活。
那这些声音壮大之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你不能再卷了,这时候企业和里面的劳动者当然会很爽。
那谁会难受呢?
我们不需要多么复杂的逻辑推理,只需要用现实中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小米手机1999的出现,让那些同样配置手机卖三四千的厂家无法再像过往那样活得很滋润,后者因此指责小米内卷,不允许小米手机卖1999,甚至不允许小米手机出现。
那是谁难受呢?
可惜的是,很多人就是认识不到,自己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当你作为生产者呼吁管制时,作为消费者就要失去选择的权利,人们居然认识不到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凡事皆有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