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针对消费者购买小米SU7 Ultra时,额外花费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到底是否涉及虚假宣传的问题,持续在网络发酵。
据媒体报道,小米此前在宣传中曾称,这一前舱盖新增两个空气动力学风道,可提升前部空气导流效率,内部结构经过优化,风道有助于轮毂散热。
但有购车人反映,该选配件的内部结构与普通版本几乎无异,既无明显导流槽设计,也未与任何散热系统连接,该“双风道”设计更偏向于装饰用途,与官方所述的功能存在明显出入。
对此,小米汽车发布致歉声明,对于挖孔相关争议,称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
同时,小米将对车主采取补偿措施:对于未交付的订单,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对于已提车和锁单用户,将赠送2万积分,约合人民币2000元,但未提及是否可以退车。
那么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问题的争端在哪里?
购车人认为小米汽车存在虚假宣传,要求退车或者是退一赔三;而小米汽车则在致歉声明中说是表达不够清晰,同时提供改配或部分补偿。
所以,事件的核心关键,就是小米汽车是否虚假宣传。
在这次的退车风波中,有人支持小米,也有人支持车主,但无论如何事情最终都会有一个处理结果,也就是车主的主张得到认可或拒绝的问题。
虽然现在事件的处理结果还不确定,但事件的处理方式却值得大家关注,因为不同的处理路径既关系到是非对错的问题,也关系到是否能为人们提供可依赖或复制的途径等问题。
我们做个假设哈,先假设小米汽车没有错,但要求退车的人很多,声势闹得很大,小米汽车为了平息舆论选择退车或赔偿等处理方式;那么这时候大家就会发现是非对错已经让位于现实压力了。
再假设小米汽车确实有错,这时候消费者既可以通过舆论压力实现目的,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实现目的;那么大家就会发现前者充满不确定性,比如很多消费者的声音并不能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商家在舆论面前无动于衷等;而法律途径虽说对所有人开放,但人们也面临着时间或成本的压力问题。
那我们就要想,如何在维护争端双方合法权利的同时,让侵权的一方得到应有处罚,被侵权的一方得到合理赔偿。
这时候就首先要有一个客观中立的第三方,而且这个第三方让人信服的方式应该是通过讲道理的方式,即讲究事实和证据,以及逻辑清晰的说理方式,让人们看了后都能够信服,人们要是反对的话就需要提出合理有效的辩驳意见,那么在这种处理方式之下,谁对谁错就一目了然。
那么大家就会发现,这种方式与法律途径很像,但在现实中,走法律途径并不是人们的优先选项。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时间和成本的问题,比如打一个官司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普通人没有这个时间和精力;另一个就是人们对法律的信服力问题,例如法律判决是不是公开,判决书有没有严谨的事实证据以及让人信服的说理过程等。还有就是判决的执行问题,败诉的一方耍赖不执行判决,胜诉的一方仍旧抓瞎。
那我们就要针对这些问题给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时间成本等问题,可以简化程序、标准化法律流程等,同时要求败诉的过错方支付惩罚性高额赔偿给胜诉的一方以弥补其付出的时间精力等成本;而要提高人们对判决的信服力,判决书就要提供严谨的证据证明以及清晰明了的说理过程,并建立严肃的追责机制,保证判决的公正严明;判决之后则可以建立起强制执行制度,在规定时效内强制败诉一方执行判决结果,保证胜诉一方的权利。
那么,如果法律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既快速高效又公正可靠的解决问题的路径,这时候人人都可以通过该方式去有效解决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人们这时候也就都更倾向于讲道理,而不是讲拳头,社会也会更加和谐安定。
那我们回到小米SU7 Ultra退车风波这件事情,虽然有部分车主选择了委托律师进行法律追责;但大家可以观察一下,在现实中,人们遇到纠纷争端时,有多少人首选的解决方式是走法律途径呢?又有多少人对此信服或是满意呢?
而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仅仅只是答案。